投稿

峥嵘50载 旧貌换新颜 ——纪念我国首条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投运50周年

来源/ 作者/ 记者 白永萍 时间/2022-06-18 17:52:06

现在的330千伏秦安变电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6月16日,坐落在秦安县兴国镇的330千伏秦安变电站迎来了五十岁生日。作为我国第一座33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秦安变电站在一一次次蝶变中获得新生,以全新的姿态,为它所辐射的区域,提供着源源不断、安全可靠的电力动能。

建设初期,秦安变电站就取得了15526个宝贵的实验数据,为我国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92年到2002年,秦安变电站断路器、刀闸、隔离开关及操作机构得到了全部更换;

2006年,秦安变电站完成了综合自动化改造,主变压器及330千伏、110千伏线路保护也更换为微机系列;

2016年,秦安变电站更是完成了智能化改造,所有电气设备全部更换成GIS(组合电气),最终实现了远方监控,迈入了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高级阶段……

在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的同时,秦安变电站也培养和造就出了以“天水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现在,秦安变电站年供电量达23亿千瓦时,不仅承担着甘肃东部供电任务以及向陕西和宁夏的送电任务,还肩负着西北电网调峰的重任。

据了解,1964年,为解决西北大三线建设的电力供应问题,缓解陕西关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为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撑,国务院提出在西北地区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330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变电工程应运而生。枢纽变电站的站址设在天水市秦安县,西距刘家峡水电站273公里,东到陕西汤峪变电站257公里,正好处在整条输电线路的中间位置。

1972年6月16日,330千伏刘天线、天关线在秦安变电站并网成功,标志着“刘天关”输变电工程建成,中国电网也实现了从220千伏到330千伏的升级跨越。

“‘第一’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线路架设海拔在600米到2500米之间,需要翻高山峻岭,跨大河峡谷,穿密林深沟,越冰雪覆地,施工难度前所未有。”“刘天关”工程建设施工班班长李成秀说,经过来自全国各地建设者们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才让“刘天关”这条钢铁巨龙在崇山峻岭中腾空出世。

由于设备新、技术难,国家将依托“刘天关”工程开展的330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列为全国31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之一。1978年,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330千伏“刘天关”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

“刘天关”输电线路投运后,水电比例大的甘肃和火电比例大的陕西实现电力互供、“水火相济”。同时还将陕西、甘肃、青海电网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体电力网络。

时间走得很快。2005年,我省以330千伏“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技术为基础,借鉴500千伏输变电技术经验,建设了全国第一条750千伏青海官亭至兰州的输电线路,甘肃电网迈入了750千伏时代。

2017年,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利用原“刘天关”线部分区段改造而来的330千伏宝秦线与陕西电网解环,通过750千伏麦宝一二线等4条750千伏线路向陕西输送清洁能源,仅2021年,就向陕西送电达6000万千瓦时。

如今,“刘天关”输电线路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但老线路依然发挥着新作用。“刘天关”输电线路开断后,大部分线路接入其他330千伏线路,支撑了甘肃电网330千伏网架的不断发展。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也经过4次改造升级,实现了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