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梅女士是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员,在她近十年的讲解生涯中,听过她精彩讲解的人已多得难以计数,但她对胡廷珍的感人事迹却是越讲越深、越讲越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瞻仰者。
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中,讲解员是一支特别的行动队,他们贴近革命历史、贴近群众,他们的生动讲述打动了群众的心。
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坐落在临夏市美丽的东郊公园,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致力于介绍胡廷珍烈士战斗的一生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经历。
讲解员马玉梅在接受采访 买玉花/摄
“我讲解了这么多年,深感当时的民众身处困苦却非常坚定。当年胡廷珍孤身一人,隐瞒全家,为革命献身。”马玉梅说,“我们现在的学生就应该从小了解以前的人多么辛苦,认识无数烈士的牺牲才换来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我见证了纪念馆从小到大的发展”
胡廷珍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早期杰出领导人,也是临夏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在他33年的人生历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着爱国救国的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胡廷珍烈士的事迹在早期并没有得到很广泛的宣传,很多人并不知道临夏有这样的大英雄。这种情况引起了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吴育刚的高度重视,他马上申请扩建纪念馆,希望能保护和发扬胡廷珍的革命精神,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熏陶。
“我最开始的讲解词就是老馆长写的,虽然他现在已退休,但还是会时不时地来纪念馆。”翻阅着宣传册的马玉梅说到。
马玉梅一边说一边指向一条小路,引导我们跟上她。“我带你们去看看之前的小馆,现在被我们当成库房了。”
据马玉梅女士回忆,在她刚进入单位时,胡廷珍纪念馆只有一个纪念碑和一个面积不大的馆。馆内陈列着2张图,一张是胡廷珍的半身照,另一张是全身照。在全国红色教育兴起的背景下,纪念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纪念馆由原来东郊公园内的接待室改建而成,总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陈展面积约2600平方米。馆内陈展内容也增加到10个展区。
纪念馆旧址 王颖/摄
在临夏州委州政府、临夏市委市政府、历届纪念馆馆长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现在的纪念馆已成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展馆。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清明节前,党政机关、学生团体以及临夏周边城市的单位都会前来参观纪念馆,举行重温入党誓词、宣誓等纪念仪式和活动。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宣传胡廷珍事迹,纪念馆也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在“四进”宣传活动中,讲解员走进偏远乡村,通过讲解和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向群众生动讲述胡廷珍烈士的感人事迹。一提到纪念馆的活动,马玉梅就打开了话匣子。“纪念馆现在越来越有影响了,也算是没有辜负一届届馆长们的心血。”
孜孜以求搜集史料再现烈士印记
胡廷珍的革命生涯只有短短12年,相关的资料并不丰富,这对系统地讲解带来挑战。胡廷珍一家从新疆回来后一直隐姓埋名地生活,挖掘史料工作不易。早期在纪念馆里存放的史料很少,都是以图片和画的形式去呈现,或者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纪实性的史料需继续充实。
讲解员讲述内容的丰富度与感染力的增进与纪念馆文化内涵的提升密切关联。为丰富史料,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坚持不断地搜集、研究。他们积极进行烈士寻访,踏上胡廷珍曾走过的路,寻找他的足迹、挖掘红色故事、了解革命背景、征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探寻蕴含在胡延珍背后的历史和他宝贵的精神。纪念馆工作人员是烈士遗迹的搜集者、研究者、学习者,更是传播者和弘扬者。
“胡廷珍的孙女胡小岩特别配合我们的工作,捐献了很多资料,我们纪念馆的资料很多都是她提供的,”马玉梅激动地和我们说道,“2016年,王孝锡的后裔也给纪念馆捐了几幅画,都是胡廷珍1927年在他们家避难时所画的。”正是经过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纪念馆的史料有了新的增加,展览形式也更加丰富,有利于增强纪念馆的文化功能。
今年,胡廷珍烈士纪念馆计划将整理的史料出版成书,王维胜先生所著的《胡廷珍传奇》对烈士的革命历程做了生动的、艺术的展现,纪念馆计划编纂出版的新书将侧重于对有关烈士的史料的系统梳理。“目前为止,我们已筹备了近10个月,收集资料的过程特别不容易,但我们决心力争将胡廷珍烈士厚重、丰富、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活动再现于国人,与烈士伟大感人的精神遗产相比,我们做的显得微不足道。”史料的梳理,对丰富讲解素材具有重要的价值。
胡廷珍烈士纪念碑 买玉花/摄
胡廷珍烈士的革命活动一直都是秘密进行的,甚至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所从事的事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多次给中共甘肃省委主要领导打电话询问胡廷珍的下落,胡廷珍爱国、革命的奋斗与牺牲故事才呈现于世人面前。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马玉梅女士将继续她的讲解生涯,在弘扬红色文化、宣传胡廷珍烈士事迹的岗位上继续努力。我们也为身着军装的最美讲解员们致敬。
(作者刘晓敏、王颖、买玉花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