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是亲人 也是战友
——记活跃在兰州社区抗疫一线的“家庭档”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报道组记者 马颖 石丹丹 李明娟 李维琴 龙毅
疫情当前,没有旁观者。在兰州市各个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中,有父子、母子、母女……他们和最亲的人一道,在疫情防控一线并肩作战。
“上阵父子兵”
7月18日上午,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疫情防控全媒体报道组一行来到兰州国资物业第二十二佳园小区,见到了正在引导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的志愿者牛正。
“我今年60岁了。6月刚退休,7月就来做志愿者了。”眼前的牛正穿着黄马甲,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牛正2010年开始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理工大社区工作。12年时间里,他扎根社区,对每个小区、每条街道的情况都非常熟悉。
此次疫情来袭,因为所住小区出现阳性病例,牛正无法像之前那样穿梭在各个小区内。既然出不了小区,那就就近就便进行志愿活动。每次小区做核酸之前,牛正都会把防护服、手套、酒精等物资准备好。开始做核酸时,他便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科普防疫知识,结束后再将现场收拾干净。“我是一名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初心。”牛正说。
牛正出不了小区,带领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的任务就交给了儿子牛可明。牛可明是名退役军人,本轮疫情中主要负责对接、带领医护人员为居家隔离人员上门做核酸,结束后再收集所有核酸样本并开车送往检测机构。“如果中午能送完样本,下午我就会准备第二天做核酸检测需要的物资,确保医护人员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节省大家时间。”牛可明说。
理工大社区辖区面积比较大,每次上门做核酸,他们总要走很长的路。“经过这几天的实地摸索,我已经发现了一条节省时间的最优路线。”对于自己的小小发现,牛可明的语气里有着藏不住的骄傲。但哪怕是最优路线,一趟走下来,也超过了10公里。
“只希望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守护好家园。”采访最后,父子俩说了同一句话。
母子同心抗疫
日均接打咨询电话600多个、处理微信留言1000余条……这是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马晓菲的部分工作数据。
“疫情发生后,各个街道社区需要支援力量和志愿者的电话纷纷涌来。我还要负责志愿者培训、派遣,物资接收、分发等事宜,手机几乎从早响到凌晨两三点。”马晓菲说。
纷繁复杂的工作并没有让马晓菲手忙脚乱,因为她身边多了一名“秘书”,这让她有时间做一些接听电话以外的工作。这位“秘书”就是马晓菲的儿子成正嵘。
“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志愿工作一刻不敢松懈,我随身带着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隔离在哪里就在哪里开展工作。”马晓菲坦言,把孩子带在身边,一是怕自己被隔离后没人照顾,二是希望他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15岁的成正嵘已经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了,从小学到初中,他参与过各类志愿服务,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接打电话、回复信息、搬运物资这些对他来说游刃有余。
“这次志愿服务让我感触最深,这样的经历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妈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性质,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青少年,他们都想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成正嵘说。
采访的最后,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7月16日,共青团兰州市委、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报名并储备志愿者3997人。同时紧急启动疫情防控常态化储备队伍,共派遣1043名、4910人次志愿者在全市96个社区到岗工作,其中返乡大学生615人,志愿者人均服务时长100余小时。
“抢”来的志愿者名额
在城关区每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开始前,张掖路街道社工站都会发布志愿者征集令。在第三次征集令发布后,陈嘉乐和妈妈终于“抢”到了志愿者名额。
“我们街道报名做志愿者的人太多了,每次报名都要‘抢’,第三轮核酸检测前终于让我们‘抢’到了!”陈嘉乐说。
“之前我做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志愿者,去年发生疫情时我是在学校做校园志愿者。”今年读研一的陈嘉乐有过多次做志愿服务的经历。本轮疫情发生后,放假在家的她和妈妈决定一起去做志愿者。
陈嘉乐对好不容易得来的志愿服务机会无比珍惜。7月10日下午6时,她拉着妈妈早早来到社区集合。陈嘉乐的任务是引导居民、维持现场秩序,妈妈的工作则是扫码登记检测。盛夏的下午,天气酷热无比,妈妈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认真核对信息,女儿则不断重复着“提前打开健康码”“保持一米线”“做完核酸不要逗留”,喊到嗓子干哑。累到不行的时候,母女俩看见对方忙碌的身影,便又有了坚持的动力。
陈嘉乐坦言,一起做志愿者的经历让母女俩对彼此多了一分理解与欣赏。“可惜大家报名的热情越来越高,我和妈妈做了两次志愿者,后面再也没‘抢’到名额。”陈嘉乐说,以后会继续争取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