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重走中国西北角| 传承花儿 弘扬花儿 马小兰带领临夏童声合唱团小歌手登上央视大舞台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2-07-19 16:04:05

今年6月,甘肃省临夏市童声合唱团两位“小歌手”精彩的花儿歌舞表演登上了央视的舞台。两位“小歌手”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童声唱》节目中,生动表演《我家在临夏》和《茶碗舞》等民族歌舞,并对东乡族传统习俗文化进行鲜活的展现。

“这就是孩子们参加演出的视频,主要就是代表我们东乡族展示我们临夏这边的民歌花儿。”合唱团负责人兼声乐老师马小兰欣喜地为我们分享着手机中的活动留影。

“你看这里还有跟绿泡泡的合影!”她高兴地说。

孩子们与绿泡泡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花儿

临夏,位于祖国西北黄土高原,古老的大夏河穿城而过,历史上名为“河州”。古河州,有着这么一个朝气蓬勃的童声合唱团,他们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改编填词,注入临夏当地富有特色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创新成为一件件与时俱进、脍炙人口的花儿作品,走出临夏,迈向全国性的艺术舞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啊,去大城市演出的机会特别少,所以如果唱没有特色的歌,到哪儿大家都会唱。但是我们的花儿,只有我们这边唱的才好听,才地道”,马小兰老师说。

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声乐专业的马小兰老师经常带着孩子们参加各地的文艺比赛。2019年,为了参加首届沈阳童声合唱节,老师团队们从临夏全州七县一市选出40名年龄在6-12岁的孩子,赴沈阳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合唱节上荣获银奖三级的好成绩。

合唱团所在的综合培训中心 刘柳柳/摄

“我们成立的初衷就是‘让花儿进校园’,成为校园花儿。”

成立于2018年的合唱团在招生阶段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部分家长和学生接受不了。“唱花儿啊,那不行。”说到这里,马老师无奈地笑了笑。

于是,她开始认真、耐心地解释,“咱们的这个花儿吸收了原生态花儿的优点,加入了创新的内容,已经是洋气的花儿了!”改编的主要内容,是沿用原来的令和曲调,再赋予新词,成为新时代下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经过和非遗传承人以及各位老师的数次商讨,目前改编出来的“洋气花儿”共有20首。“我们把简谱发给七县一市的音乐老师们,直接面向校园,可以更好的在年轻一代中学习和传承。”

少年

作为临夏州教育局直属的公益性组织,合唱团的招生和培训都是免费的。即便如此,还是会有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压力,使得部分学生无法继续参加培训和演出,“我会给家长打电话说明孩子的条件很好,适合练习声乐,但最终,她还是没来。”说到这里,马老师眼神低垂,沉默良久。

“不过,有一名女孩通过合唱团开始接触民歌,去年通过音乐这条路考到了四川音乐学院,当然也是民歌方向的。”她脸上又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马小兰 刘柳柳/摄

花儿是被誉为“大西北之魂”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花儿赋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丰富的情感、文脉的连接及精神的升华。对传播花儿艺术矢志不渝的马小兰老师来说,花儿则不仅是自己的特别的爱好,同时也和自己发扬花儿所包含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的取向有着关联。

小时候,马老师在父亲带回家的碟片中接触到了花儿,并为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时父亲不是很支持我唱这些,觉得一个小女孩天天唱什么情啊爱啊的,”她不好意思的笑了,“我的老师觉得我是一个好苗子,建议我去了专业的音乐班,直到后来考上大学,现在父亲看到我成功的推广了民族文化,才开始逐渐的认可和支持自己的事业。”

孩子们的表演幕后(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传承

如今,马小兰老师的儿子也是合唱团的一员,年仅七岁半的他和另外一位搭档在上个月赴北京参加了《童声唱》节目,展示了《我家在临夏》以及《茶碗舞》等民族歌舞。

“以后我也想让儿子走这个方向,因为别的小孩都喜欢类似于《孤勇者》这种流行歌,但他就喜欢唱花儿,所以经常主动地说要看我的演出。”说到这里,马老师满眼的笑意。

在马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内容大多是关于“花儿与少年童声合唱团”的演出信息。孩子们穿着富有东乡特色的民族服饰,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在不同的舞台上载歌载舞。

“我还是想扎扎实实做出一些作品,传承花儿的同时推广和发扬花儿,要推广给我们的全国人民看。”她说。

(作者刘柳柳、陈晓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