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梵哲手表用什么机芯?真实揭秘
瑞士宝梵哲手表排几名 宝梵哲手表是日本机芯
宝伽帝龙手表是哪里产的 瑞士宝梵哲手表怎么样
宝梵哲手表质量怎么样 宝梵哲手表排名
宝梵哲手表有实体店吗 宝梵哲手表是哪个国家的
宝梵哲手表是不是瑞士进口的 宝梵哲是瑞士手表吗
倪川皓表示,这是企业急需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其岗位介于研发工程师和普工之间,但是它属于技术岗,蓝领的升级“换装”。
他认为,国内众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与企业同频。
“企业的人才储备,很大部分来自职业院校。但我们以大专生为主来做培养,可能让他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就接触、熟悉企业。”
另一部分则是从企业颇有资历的人员中挑选。因为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升时可以减少磨合的时间。
而另一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集团,则依托旗下的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工作,除了理论课程,还投放了大批机器人,供员工进行编程、机器人控制等实操课程的练习。
“针对每道工序的操作过程,我们会录制一些基础课程,设备的基本操作流程、设备的常规故障、每种故障如何排除、哪些情况会导致异常报警等。”蒋庆彬表示,自动化升级和技能培训的增加,对工人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劳动强度下降,薪酬却有所上浮。
三一人资总部招寻聘部本部长许竞说,随着企业不断壮大,智能制造带来的产业工人队伍的调整,并没有让技术工人大量流失,而是调整到集团的其他地方发展。“举个例子,这些年我们产值翻了很多倍。以前整个三一在长沙就星沙地区这一片,现在集团在黄花机场附近搞了一个更大的新产业园,很多的新业务和人员会从这边调转过去。”
许竞介绍,集团制定了宏大的国际化战略,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抱有雄心。因此,今后几年会有数千人被派往海外。“智能化让企业更有效率,也更能适应市场竞争,反过来需要更多的员工。”因而,作为人力主管部门,他们常为招人而犯愁。
校企联手培养是唯一选择
在产业转型的倒逼下,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所需人才联合培养渐成趋势。湖南机电技术学院属于职业院校中“手疾眼快”的一类。
该校地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2008年,该校机械学院就与中联重科联合开设了订单班,培养装配和售后服务的工程师。
跟随企业的脚步,该校在湖南省内首批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并牵头组建湖南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在省内第一个拥有焊接机器人实验室,领衔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学校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等专业扩容、延伸,以满足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中对产品设计与制造全流程数字化的需求。
该校机械学院院长谭平称,2017年以后,随着智能制造在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之下,学院感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员需求之间,明显有了距离。
“我们在2015年就建有焊接机器人,但只能够让学生进行编程,而没法真实操作。”
面对差距,咬咬牙,学院投入巨资扩建“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操作”实训室。他们还聘请了中联重科泵送机械分公司培训工程师谭勇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承担该校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以一个小班的规模,培养适应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的现场工程师。
学生王启云是受训学生中的佼佼者。2020年7月,他进入中联重科实习,后成功就业。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的4级现场工程师。
“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从事混凝土泵车臂架、转台等零部件的焊接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正式入职后参与高强钢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取得了相关资质,眼下已是企业技术骨干。”谭平说,各个企业在智能智造方面的不同需求,也需要学校更强大的实训条件支持。
例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联重科等多是高碳钢,而像上市公司楚天科技等焊接对象是不锈钢,需要氩弧焊。
因此,与企业联手培养人才成为唯一选择。学校出学生出场地,企业出设备出材料并派出现场培训工程师,对如何开设相关的实训项目上门指导,手把手教授特定产品的特性焊接工艺,双方互利共赢。
此外,校企还联合开发《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等4门核心课程,共计71人接受了学徒制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已成为企业焊接技术骨干。
校企合作突破蓝领人才瓶颈
部分头部职业院校的率先入局,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在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仍不足以扭转短期内形成的产业工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这也使职业教育遭遇瓶颈。
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达到300万人,到2025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人。
国家早已关注这一局势,并指出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亟须改变。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职教20条”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
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方向下,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一同入局。校企合作制定与机器人教育相关的培养体系,实现从教学到就业的一条龙培养。
部分职业院校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据湖铁职院教务处副处长宁云智透露,从去年年底,学院就做了产业融合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一个专业,必须和一个龙头企业或者头部企业做产教融合实践,将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提高;同时建立“名师工作站”,聘请企业技能大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
为此,这些年来,他们探索成立了5个产业学院。“像学院与株洲电力机车厂成立了智能制造学院,不仅能满足需要。企业还从中选拔了部分优秀学生,作为培养海外项目的人才。”
据悉,格力、美的、富士康、远大、中科电气、楚天科技等知名企业均在该校开设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富士康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培养费高达3万元,包括刀具、耗材等。实行全实景教学、实训。”该校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罗伟说。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学院教研室主任汪亮团队则尝试了一条新路。主攻电梯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汪亮与教研室部分教师开办了科技公司,作为对接企业的一个平台和融合点。
“最开始,我们和宁波一家企业参与到全市的智慧电梯云建设,从跟班学技术流程到参与电梯项目,最终为该企业开发培训包。”汪亮告知。后来,他们把业务范围拓展到了智能建筑、智慧交通等领域。
而学生则通过学院的协会选拔进入,按照年级层次,采取老师带老生、老生带新手的递增型教学实训模式。几年来,上百名学生得到了锻炼。
“这样的方式让身边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真实地走在整个行业的一线,而不是跟随学步。”汪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