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重走中国西北角|临泽食用菌产业园:循环发展新模式 助农致富新天地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2-07-21 10:25:13

透过车窗,道路两旁是生机盎然的玉米地、纵横交错的沟渠、弓腰干活的农户……一幅临泽农富产业兴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临泽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部署,积极响应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总体要求,大力培植农业主导产业,着重推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发展,探索建立起种植业、养殖业与菌业之间“三元双向”循环发展新模式,为助农致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7月10日上午,重走中国西北角张掖线的部分同学到达了临泽县食用菌循环农业产业园。进入现代化、智能化的双孢菇出菇车间,标准化的菇床架上布满了整整齐齐的双孢蘑菇,菇房内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指标均由电脑数控,已经看不到传统食用菌的种植模式。“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要采收双孢菇3吨左右。”正在车间采收双孢菇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

部分同学于临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留影 刘克英/摄

新模式:“三元双向循环发展

临泽县农业农村局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马学军在车间详细介绍了双孢菇生长所需的原料及其循环发展模式。双孢菇属于草腐菌类,依托生物工程技术,一定比例的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经发酵后形成了食用菌所需的基本原料。将菌种放进培育好的原料里,经过10-15天的生长,等菌丝布满后再敷一层保水性好、吸水性强的草炭土,再经过15-17天,即可长出双孢菇。

马学军说:“临泽县之前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二元农业,直到2017年引入食用菌产业,开启了一产为二产提供原料,一产为三产提供基地的‘三元双向’循环发展新模式。”

出菇车间双孢菇 刘克英/摄

新天地:“利用荒滩地,丰富了农民菜篮子”

临泽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建成之前,那里曾是一片荒滩地。近年来,在临泽县政府积极探索下,充分发挥了荒漠戈壁的地理优势,聚力打造出占地3万亩,集绿色农产品加工、优质特色林果种植、食用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农旅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

“我们园区除了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当地人。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利用荒滩地,丰富了农民菜篮子。”双孢菇出菇车间技术生产与设备维修调控负责人宋虎基指着那片正要开发利用的荒滩地说道。园区可固定吸纳200户以上脱贫户稳定就业,曾经的荒滩地如今已成为当地人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食用菌产业园区建成以来,双孢菇年产量达7500吨,高标准食用菌生产车间每平方双孢菇产量达23千克,出厂价10-12元每千克,单位平方米产值230-250元。产品销往上海、新疆、成都等地,并通过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口国外。临泽食用菌产业园区将在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探索新时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天地,多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致富梦。

出菇车间工作人员采收双孢菇 刘克英/摄

新基地:“小小食用菌托起着我的梦想”

“因为自己学的是食用菌专业,为了学以致用,所以我上学期间几乎每个假期都过来实习。”准备9月去读研的张建伟说道。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寒旱农业发展中心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省市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基地,扎实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张建伟在车间主要负责技术调控,根据蘑菇生长的情况调控菇房内的温度、湿度等一系列参数指标。

“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着很大距离和空间,对于控制适合食用菌生长的一系列指标,书本上只会给我们一个大体的范围,而在生产实践中对这每一个指标有着非常精准的要求。”谈及未来发展,张建伟表示自己依旧要从事食用菌相关工作,“我喜欢食用菌栽培,看到自己培育出的蘑菇,就会很有成就感,小小食用菌托起着我的梦想。”

走出双孢菇出菇车间,河西学院生科院学生正在分拣刚培育好的祁连山野生真菌驯化后的牛排菇(褐菇)。生科院学生王玉臻说:“牛排菇的培育实践不仅填补了自己对真菌驯化栽培的知识空白,也让自己更加热爱所学专业。”新实习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成为临泽县食用菌产业园产业校企联合的又一典范。对学生来说,这里是梦想的落点;对产业园来说,这里是未来的支点。 

牛排菇 刘克英/摄

(作者吕立嘉、刘克英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周兆瑜、权玺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