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金塔县:沙漠到绿洲的嬗变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8-10 08:53:07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醉美胡杨·金色金塔”(一)

金塔县:沙漠到绿洲的嬗变

卢玉

盛夏时节,走进金塔县潮湖林场,一排排胡杨树高大挺拔、葱葱茏茏,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然而60多年前,这里飞鸟不栖、漫天黄沙。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边缘,被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合围,境内有415个风沙口、18个重点风沙口,曾是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防沙治沙,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百折不挠的金塔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与风沙展开长期斗争,最终将荒漠变为了绿洲。截至2021年,金塔县林地面积已达145万亩。

  绿染风沙口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地无百步平,风吹石头跑。”这是老一辈人对金塔城西周边环境的深刻总结。

为改变现状,1958年6月,金塔县决定成立国营潮湖林场。一个专业化的防沙治沙机构和队伍正式组建,漫漫治沙路自此开启。

第一任潮湖林场场长乔世杰带领3名干部、2名技术员、23名工人进驻潮湖,一场不见硝烟的“治沙战”拉开了帷幕。

据金塔县潮湖林场原副场长王端政回忆:“当时很辛苦,早上6点半带上黑面馒头就出门了,中午就地吃饭,半夜才回家。”

“宁可治沙苦死累死,也不能让沙欺负死,宁可豁了命,也要治住沙!”这是乔世杰面对黄沙发出的战斗宣言。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达到了“建站治沙、造林固沙、经营养场”的目标。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1965年11月,乔世杰去世后,他的女儿乔子珍和女婿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治沙行列,在潮湖林场一直干到退休。

一代又一代的潮湖林场职工,用坚持在戈壁滩上谱写下壮美的绿色篇章。

今年58岁的张宗林,他的父亲就是潮湖林场第一批职工。他从小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踏着祖辈的脚步继续防沙治沙。于是,他成为了一名“林二代”。“这就是我和林场的缘分吧!”大半辈子都和治沙造林打交道的张宗林乐呵呵地说。

许多热血青年抱着誓把荒漠变绿洲的满腔热情来到这里,在艰苦的治沙过程中收获了爱情,有30多对男女结成了夫妇,并把子孙后代留在了这里。坚守和传承,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最真切的热爱。

在乔世杰、张水宝、胡加寅、余积荣、闫廷诗、陆建荣、王德、达军山八任场长的带领下,潮湖林场治沙队伍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增长了16倍,绿洲向沙漠延伸了15公里……

  绿洒戈壁滩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绿色发展的需要,更是民心所向。如何将植树变为一种时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治沙造林的道路上,金塔县大胆创新实践。

金塔县依托胡杨这一资源“富矿”,不断挖掘其忠诚担当、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从2016年开始,金塔县与团中央、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启动了“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倡议社会各界通过义务植树、认种认养、共建捐建等形式栽植胡杨,引导并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热潮。

每一年,酒泉市四大班子领导和驻地部队首长都会带领市直机关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和广大官兵一起开展“共植胡杨·共享绿色”治沙造林活动。

种下一棵胡杨,洒下一片绿荫,传递一种精神。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在金塔县建立了“保护胡杨、绿色生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国绿化基金会在金塔县设立了“全国胡杨公益保护基地”,“蚂蚁森林”“华为”等公益造林项目相继落户,全县生态绿色崛起步伐实现了“加速跑”……

在此期间,金塔县先后吸引92家单位、50家企业、5055人次捐款400余万元,建成“同心林”等30个主题纪念林,认种认养胡杨4万多棵。

招来的是植树客,引来的是兴业人。金塔县在城西、城南、城东3个片区完成以胡杨为主的人工造林6.7万亩,与胡杨林景区连片形成15万亩的人工胡杨林基地。昔日的戈壁滩由黄变绿,生机勃发。

  绿意播心间

翻开金塔历史,每一页都写满了人与沙漠博弈的故事。

每年阳春三月,全县防沙治沙义务植树动员会如期召开。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不论是驻地官兵还是中小学生,都会自备干粮,带上苗木工具,从四面八方涌向沙漠边缘、重点风沙口和戈壁荒滩,春秋两季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和风沙口治理已经成为当地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胡兵,被当地群众称为“植树狂人”。2012年以来,他先后投资10亿元,累计栽植梭梭等沙生灌木林37万亩。“把家乡变绿”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胡兵早年外出创业,开过小卖部、当过工人、做过销售。有一年,他回到老家金塔县鼎新镇芨芨村时遭遇了一场沙尘暴,此时已小有成就的他便下定决心回家乡搞绿化,把精力和积蓄都交给家乡的荒滩沙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绿色嬗变”。

“植绿护绿本身就是我该做的。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这个社会和养育自己的家乡做一点事,承担一份责任。”缺电缺人缺技术,缺项目资金,工人缺信心……胡兵新的创业始于“缺”。“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沟渠填了一次又一次,尽管困难重重,但强烈的责任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起早贪黑、步行运苗、背水浇灌……胡兵带着雇来的工人,每天都要干十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梭梭渐绿,产业渐旺。在梭梭树根部培植肉苁蓉,以林养林。通过生产肉苁蓉、苁蓉花蜜、苁蓉籽等特色产品,换来了产业的日渐壮大,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胡兵说,他希望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天更蓝、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乡亲们更富裕。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