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谐之光点亮幸福生活
——肃北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通讯员 朱亚龙 范昊帆
党河蜿蜒,讲述着蒙古族灿烂文化、淳朴民风的时代变迁;祁连巍峨,见证着各族群众团结友爱、携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步伐。
近年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疆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进肃北县额尔德尼民族民俗博物馆,一组从蒙古包、窑洞到土坯房、砖瓦房、楼房的图片,展现了肃北建县7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住房情况。博物馆馆长艾尔登说:“除蒙古包外,所有房子都是汉族同胞帮我们修建的。汉族同胞把建房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蒙古族同胞,现在大家都住上了小洋楼。”
这是肃北县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真实写照。70多年来,在肃北大地,蒙汉两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感人瞬间,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展示在额尔德尼民族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台老式电影放映机。“以前,蒙汉两族群众一起看露天电影,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自豪高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场场电影中逐渐被塑造。”艾尔登回忆说。
“现在,县里每年都开展民族宗教政策‘百场万人’下基层大宣讲、民族团结掌上行、送民族文艺演出下乡进村等活动。”肃北县统战部副部长苏娜说,通过这些活动,不断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在肃北草原,蒙汉两族交融互助、鱼水情深的历史由来已久。
“当年,红军路过距肃北县城140多公里的石包城时,村里的牧民把羊只、食品和盐巴提供给弹尽粮绝的红军战士,让红军战士得到了休整。”肃北县档案馆馆长蒲彩霞说,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仍然激励着两族人民守望互助、相敬相爱。
在肃北中学,“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耿志芯老师,用一言一行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相亲相爱的赞歌。“当年,我的父亲为生产队赶骆驼车时学会了蒙语,认识了许多蒙古族朋友,他们帮了我家很多。”从那时起,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种子就播在了耿志芯心中。
1999年,耿志芯到肃北中学任教后,得知班上有一位从青海转学来的蒙古族女孩,父母不在身边,还要照顾祖父祖母。耿志芯一有时间就去女孩家,帮她做家务、照料老人。
21年的任教生涯,耿志芯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事。正是这种师生情、民族情,让她成为一名备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她的学生,也从小在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友爱的种子。“多年来,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使肃北县民族团结氛围越来越浓厚。大家相亲相爱,彼此间没有隔阂。”耿志芯说。
肃北县依托民俗文化节会,通过民族服饰展示、原生态民歌演唱、民族歌舞演艺、射箭赛马搏克等文体活动,让蒙汉两族群众密切交往、相互依存,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这是父亲弥留之际交给我的,他一直惦记着要交最后一次党费。”肃北县马鬃山镇牧民达来巴特尔遵照父亲遗愿,把1万元党费、1本学习笔记、1封申请书、1枚党徽交到肃北县委组织部,为有着34年党龄的父亲胡雄完成了遗愿。
老党员临终前交万元“特殊党费”的事迹深深印在肃北县每位党员心中。“我们要以老党员为榜样,让各族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共同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当地69岁老党员张占虎说。
穿梭在肃北县城镇乡村、企业学校、牧区民居,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成为边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肃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黎明说,今年,肃北县印发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开展“国旗护边”行动的通知》,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护边和民族团结氛围。
去年以来,肃北县选派懂蒙语、能力强、素质高的党员干部到群众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使广大牧农民把精力投入到增收致富、建设美丽家乡上,已开展下基层宣讲150多场(次),放映红色影片50场,举办文艺演出3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