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本网特约评论员 秦信芳
10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若干措施》进一步细化明确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县城57个,重点示范发展敦煌榆中等16个县城。
县城是什么?它是最小的城市、最大的城镇。县城的这种特点,使得它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处于“不土不洋”的尴尬地位。
但凡到过甘肃的敦煌、榆中、永靖等地的人,无不为它们毫不亚于大城市的现代面貌所触动。在这些地方,高楼鳞次栉比,店铺红红火火,街景花团锦簇,人们在大城市中司空见惯的都市场景,在这些地方都毫无违和感。
当然,这是发展得好的地方。在甘肃一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容市貌有待优化整治、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美丽宜居建设需要推进等,也是毋庸讳言的短板弱项。这些方面的差距,阻碍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归属感。这些县城发展中的“堵点”,县城生活中的“痛点”,县城治理中的“难点”不破解,就会阻碍县城的长足发展,降低民生幸福指数。
这正是甘肃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所谓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的转移,使其实现非农化就业。这种转移,并非如同潮水般地向大城市涌去,让大城市不堪重负,难以消纳,而是以县城为载体,将县城作为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中转站”——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可以就近引导农业人口转移,构建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布局。这种就近的城镇化,从人们的情感依托来说,也更具有归属感。
这就把县城建设摆在了城镇化体系的中心地位。只有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完善县城对整个县域的服务功能,才能履行好城镇化建设的使命。不容回避的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一些县城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尚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在目前阶段,甘肃省不少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还有一些欠账,如管网陈旧老化、路网容量不足、老旧小区配套较差、停车场建设滞后等,降低了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按照规划,接下来,把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轻重缓急,针对制约县城发展的短板弱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这方面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持续发力,终将会使新居民们受益无穷。
甘肃有几十个县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有千秋,在发展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不可能一概而论,而须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确定契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发展路径。例如,处于省会城市或发展较快城市周边的县城,接受这些城市的辐射带动,人口集聚能力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可以因势利导。《若干措施》重点支持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肃州区、甘州区等地级市城区辐射带动周边榆中县、玉门市、民乐县等48个县城示范建设,打造与邻近区域中心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是“星星跟着月亮走”的必然。
对于其他县城的发展路径,《若干措施》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分门别类予以明确规划,如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等。明确了定位,找准了路子,就能够以鲜明的发展导向,吸引相应的资源向各种发展类型的县城聚集。这样“一县一策”,既可以防止盲目建设,又能够扬长避短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距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大县、农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美县的目标,就会渐行渐近。
有句话说,城里人往上推三代,都是农村人。对根在乡村的我们来说,繁华的县城,曾是令人充满憧憬的地方,维系着我们的乡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以县城为载体、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的能力,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必然会让更多的人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