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日益优美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兰州新区: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新城
开栏的话
从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国家级新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改革创新,兰州新区紧扣“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前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弹指一挥间,十年沧桑巨变。兰州新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善为人先的智慧,系统改革破坚冰、产业集聚壮实体,创新开放提能级,在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面前,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精准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多方面,谱写了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恢弘篇章。今日起,本报推出《奋进十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全方位报道兰州新区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农业村镇到产城融合的新城,从土坯院落到高楼林立,从羊肠小道到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十年奋进历程,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到快速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日益优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
碧水蓝天满城绿 生态美景入画来
夏末秋初的兰州新区,满目葱绿,花香四溢。
临港花海蓝色的马鞭草花开正艳,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芦苇摇曳,水鸟嬉戏;风景秀丽的栖霞湖碧波荡漾、绿水蓝天共一色……
周末的夜晚,栖霞湖畔璀璨的灯光照亮夜空,伴随着音乐喷泉的乐曲,人们扶老携幼徜徉湖畔,享受夏日美好时光。
“这样的好日子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家住彩虹城社区的魏廷民十年前还是一个靠种地生活的农民,如今,不但住进了楼房,自己也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再也不用靠天吃饭,现在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是兰州新区打造城市宜居环境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兰州新区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空闲地复绿和城区公园水系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 ”的设计理念和“建设多彩廊道、打造特色道路、构建宜居环境、共创生态新区”的建设原则,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先后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绿地公园,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城市绿化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已由2011年的不足5%增加到目前的35.8%,形成了湿地、绿廊、花海相连贯通的现代化生态新城。
六纵八横路成网 铺就百姓幸福路
驱车行驶在兰州新区,宽阔的马路、如织的人流和车流,无不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激昂活力。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的道路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2012年,兰州新区的道路主要是机场高速和201省道,县乡道路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
“自从2020年11月G341白银至中川段一级公路通车后,我们从白银开车去新区更快更方便了,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达,节省了不少时间。”家住白银市的郭建飞在兰州新区工作,这些年来,越来越快捷畅通的“通勤路”成为他生活中的“小确幸”。而这只是兰州新区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完善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兰州新区“真金白银”投入综合交通建设,铁路公路、对内对外、市区公路建设同步进行。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如今“条条大道通新区,六纵八横路成网”,城市“血管”畅通无阻。
2015年12月,兰秦快速路全线贯通使用;2019年3月,中通道高速公路(G1816新区至兰州段)动工建设;2020年11月,景中高速公路(G1816景泰至中川机场段)通车运营;2021年8月,G341白银至中川段一级公路主线通车试运营。
经过十余年建设,新区公路从无到有,公路路网体系不断健全,现有的连霍、京藏等7条对外通道快速连接周边城市,景中高速、G109线忠和傅家窑立交至八里湾段改造提升工程、中川至白银一级公路等建成通车,彻底打通了对外交通圈。
今天的兰州新区,已累计建成城市道路179条,共计660公里,基本形成了“二十横十八纵”的方格形路网。在册出租汽车超过600辆,投放公交超过560辆,全部为清洁能源公交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制村100%通公交。市民跨区域、多城市、跨交通方式出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同时,随着公交“一卡通”、共享单车和“巡游+网约”出租车运营模式的推广应用,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十年来,兰州新区始终着眼于“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将宜居宜业、民生保障摆在城市开发建设突出位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交通、教育、医疗、社保、城市功能服务等问题入手,持续为百姓幸福做“加法”,着力把新区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持续不断转化为百姓的民生福祉,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每到周末,家住新安社区的马全花都会来到社区文化活动室,参加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排练,老姐妹们练完歌,又相约来到社区“振兴工厂”纳鞋底。“社区不仅给我们提供活动场所,还给我们提供就业岗位,在这里大家边聊天边干活,每月还有1、2千元收入,这日子过得真舒坦。”
“小区对面就是学校,孩子上学确实方便。”说起在新区上学的感受,栖霞中心社区的杨健感受颇深,“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基本没有为上哪个学校操过心,新区的学校无论在硬件软件,哪方面都是杠杠的。”
近年来,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兰州新区学前教育公办园增加至21所,民办园从11所增加到37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新区学前教育入园人数增长近5倍。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
十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同时,面向全国引进教育人才超过1200人,教育成效全面开花,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2016以来,通过人才引进,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兰州新区已建成投运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1家、二级综合性公立医院1家,综合门诊部、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医疗中心、附属医院等基本建设配套,急救分站,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乡村一体化“七统一”管理。随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有序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均衡配置,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更大实惠,医疗设施和水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始终把社会救助与福利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深入开展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体关爱行动,建立起针对特殊儿童“资金+物资+服务”的关爱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大手牵小手”许愿活动等方式,面对面倾听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诉求,做深做实做细关爱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留守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如今的兰州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映照着城市最美的变化。十年间,从一纸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兰州新区已然美丽“蝶变”,昔日荒漠戈壁的秦王川大地上,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