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叶嘉莹:李太白如何写“闺怨”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时间/2022-08-15 11:22:10

叶嘉莹:李太白如何写“闺怨”

  ▲叶嘉莹于20世纪80年代在家里做菜。南开大学供图

  讲完了《玉阶怨》,我们来讲李太白的另一面。李太白确实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不只是在文字上的驱使——驱使就是使用——有杰出的能力,他不只有字法、全篇的结构、句法的变化、想象的神奇这一方面。他真是豪气干云,如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神奇的变化、天才的飞扬、奔腾的想象,这是李太白的一面。李太白还有另外一面,写得那么纤细、那么温柔,特别是写女性感情时。

  我们现在所讲的不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人,不管李太白写的对象是谁,其实是他假托女性的口吻来写诗,是李太白自己的心灵感情之中,超出现实以外,有这样纤细而柔美的另一面。唐朝诗歌里有不少假托女性口吻写的诗歌,所以我们就从李太白开始,结合这一类诗来讲一讲。

  我们现在来看他的《长干行》。  

  超然于造作的用心以外  

  《长干行》写的是一个女孩子从幼年,到成长、结婚,到跟丈夫别离的整个过程。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他是从八岁写起的:“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说她八岁就懂得照镜子,而且会画眉毛了,画得非常美。

  李商隐这首诗完全是象喻的性质,写女子的长成,实则是写一个才智之士的成长。她希望自己变成最完美的人这样一个理想,所以从八岁开始有知觉有反省,对于美好的东西努力追求。所以后来她学弹筝,勤勉地学习,写她的追求和努力,最后写到她十五岁了,还没有对象。这么美好的女子有一种追求的努力,就有一种落空的恐惧和悲哀。因为人总是想自己有了才能,应该有一个被用的机会,李太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左思的诗说“铅刀贵一割”,只是一把铅刀,我也要切一下,是“梦想骋良图”。她一直没有可以表现才能和奉献的机会,就有落空和恐惧的悲哀。李商隐的这首诗很好,写了旧社会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够施展自己抱负的感慨。

  李太白的这首诗,好像跟李商隐的诗差不多,可也不同。李太白当然也追求,他也怕才能落空,像他写《梁甫吟》之类,可这首诗不是。这首诗写如此单纯、如此纯真、如此纤细、如此柔美的一种女性的感情和爱情,不需要有那么多造作的用心,他超然于这种造作的用心。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么纯真的、天真的、单纯的、美丽的、纤细温柔的感情,他不需要有寄托。拿李商隐的诗来作对比,你就知道李商隐是有心为之,有造作的用心,而李太白没有。“妾发初覆额”,当我的头发刚刚遮住前额的时候。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有一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人老了,头发会变白,如果白了很久,就有发黄的感觉,据说年岁很高的人就会如此,所以是“黄发”。“垂髫”就是前面有一圈短发。古代男女多留长发,《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装饰,前面一圈短发绑在头上,一条辫子在后面,有几颗大珍珠。总而言之,垂髫就是成童,七八九岁的时候头上有一圈短发。“妾发初覆额”,刚刚长出一圈短发的时候,就“折花门前剧”。女孩子喜欢花,就在她家的门前去折花。“剧”就是游戏、玩耍。“郎骑竹马来”,她的丈夫那时候还很小,骑着竹马就来了。什么是竹马?古代中国的小孩子没有那么多玩具,就拿一根竹竿,骑着跑来跑去。我小时候在北平,有些男孩子还是这样。“绕床弄青梅”,床是一个坐具,古人说“胡床”,通常不是床,而是一把椅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可能这个女孩子有时候也坐在那。我小时候,北平的小孩子有一个小板凳,所以你看北平的民歌,“小板凳朝前挪,爹喝酒娘陪着”。男孩子来了,骑着竹马绕着床弄青梅,门前想必有一棵梅树,正是梅子刚刚结成的时候,绿色的、小小的、很酸的青梅。北平的孩子们等不到果子熟,就把青杏摘下来,吃起来很酸。北平德胜门外有个地方叫小市,那有一个糖房,卖白色的海绵状的麦芽糖,青杏劈成两半,把这种糖夹进去吃。女孩子摘花,男孩子就带着梅子,“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他们都住在长干里,这是南京附近的一个地名,在长江边上,“干”就是河岸。

  李太白的这首诗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在六朝时代,江南民间有一首歌叫《西洲曲》,就是写年轻人的感情,这首诗受了江南歌曲的影响,所以他说“同居长干里”,住在长江边上。“两小无嫌猜”,两个人都很小可以在一起游戏,没有嫌猜,没有避忌。中国古代的礼法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以下还没有避忌。长大以后,“十四藏六亲”,是李商隐写的,十四岁的时候不用说男女授受不亲,连亲戚的男子都不可以见面,要藏起来,不可以随便见人。当然古人也有一些有才华的女子,想要不受避忌的限制。晋朝女才子谢道韫,很有才华,有些人跑来跟她请教,讨论一些学术、文学或者经学的问题,她隔着一层帐子与人讨论。“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个人都很小,不过六七岁的样子,所以没有避忌,才能够这么自然、纯真地培养起这份感情。后来街坊两家就结成婚姻了,“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等到她十四岁了,对于男女的感情有了觉悟,而且跟这个男子结了婚,有了男女的分别,才开始害羞。“羞颜未尝开”,就是她总害羞,不能够放松,“未尝开”,不能够放松。

  怎么样害羞呢?李太白写得很妙,是“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她见到那个男子就转过头去冲着墙,还低着头,不肯跟他对面。相比这个女孩子,男孩子就比较大胆了,就唤她、叫她,让她转过头来。“千唤不一回”,叫她一千声,这个女子也不肯回头一下。等她过了一年以后就熟悉了,“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五岁才把羞颜放开,展眉就是放开了她的羞颜。“愿同尘与灰”,自从把羞颜放开了,她真的懂得爱情了。一开始她对于爱情刚刚觉醒时是害羞的,等到真正认识了爱情的意义、价值,她就愿意为爱情而牺牲。“愿同尘与灰”,我为你化成尘土,也是心甘情愿的。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我们两个人应该对爱情有坚贞的感情,要有“抱柱”的诚信。

  什么叫做“抱柱”的诚信呢?在春秋战国时,据说有一个人名叫尾生,与他所爱的女子“相期”,约在一个桥柱之下相见。到期那天,这个女子失信了没有来。晚上潮水涨起来,水淹过来,尾生守信用,不肯离开,就抱住桥柱不走,后来死在桥柱之下。所以“尾生抱柱”是指为了保持爱情的信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岂上望夫台”,“望夫台”的故事是说,有一个丈夫远行,妻子每天期待、每天盼望,常常登上一块大的山石,去望这个男子。丈夫一直没有回来,妻子在山石上化成了一块石头,就是望夫石,很多地方有这个传说。“台”就是一块高的山石。我跟你的感情,有“尾生抱柱”的信用,我永远不会登上望夫台,你绝对不会走了不回来,“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可是你还是走了,“十六君远行”,大丈夫男子汉岂能枯守家园,为了谋生要远行。“十六君远行”,十四岁结婚,十六岁丈夫就远行,到哪里去了?丈夫是坐着船走的,从南京附近的长干逆水而上一直到瞿塘峡。“瞿塘滟预堆”,到了瞿塘峡。长江三峡有不少险滩,两边都是危岩峭壁,中间是江水,里面也常常有小的山石。最险的一个滩就是滟滪堆,“堆”是江水之中一块大的山石。据说滟滪堆在江水中间,水一转就正撞在石头上,所以不少船都是在滟滪堆这里“触”,就是碰上,“五月不可触”,碰上了船就完了。而且不但地面上、江水中有这么危险的险滩、山石,高山上是“猿声天上哀”。长江三峡有一首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据说只要听到猿猴哀叫三声,每个行客都会留下眼泪。“五月不可触”,地面上的危险;“猿声天上哀”,天外的猿声啼叫的悲哀。你到这么危险的地方去,我当然惦念了。

    “门前迟行迹”的三种版本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有的版本是“迟”,有的是“旧”,有的是“送”。如果是“门前迟行迹”,有等待的意思,可我觉得“迟”字不好,我以为是“送”。我当初送你走,每一寸我们走过的路都长满了青苔。

  做一切研究,版本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你所依据的文本,一切解释都要根据文本,所以版本是一切研究和欣赏第一步要做的工作。这里我要讲“迟行迹”的版本问题。在李白正式的集子《李太白诗集》里,一般都是“迟行迹”,可是有的版本注解,说一作“旧”,“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如果是“迟行迹”,“迟”是等待的意思,就是我等待这个远行的人回来。可如果是等待,不能说“行迹”,因为“迹”是留下来的痕迹,是他当时走过的路。你可以等待、期待一个远行的人,但你不能等待“行迹”,这痕迹是他以前走过的,你怎么等待?除非说是我站在他走过的路上等待,可以勉强解释,可是就跟下一句不大好连接起来。因为“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如果要表现我每天都在这里等待他,那么就不会让行迹上生绿苔,生绿苔是因为没有人走的缘故。所以“迟”字在上下文讲起来都没有意思。我们说过在诗歌里,你要传达一种感动兴发的作用,你在诗里所用的形象、叙述的口吻,所用的形容词、动词都应该指向一个感发的作用才可以,可是这个“迟”字不产生好的感发的作用。我上次举了虞炎、谢朓跟李白的三首《玉阶怨》,看感发的力量是不是集中起来,指向一种感发的作用。有的人没有,像虞炎的诗就没有。所以这首诗如果用“迟”字就不好,我只从意思上说它不好。

  再从声音上说。“门”是平声,“前”是平声,“迟”也是平声,“行”也是平声,还都是第二声,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迟”字是不好的。我想古人认为这个“迟”字很可怀疑,意思不好,声音也不好,所以他们改成“旧”,“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这个有意义,你从前在这里常常走的路,是“门前旧行迹”,你现在不在这里,所以门前的行迹就长上绿苔。这使我想到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过:“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风入松》)李白的诗是写一个女子期待一个男子,吴文英说的是男子期待女子。“双鸳”是女子的绣鞋,古人的鞋子上有刺绣的花纹。因为鞋不能只有一只,都是一对一双的,像鸳鸯鸟一样成双作对。她美丽的两只脚,穿美丽的绣花鞋,好像一对鸳鸯一样,是“惆怅双鸳不到”。这个女子走了以后很久没有来,所以男子在期待之中感觉到。“幽阶一夜苔生”,这个不是事实,因为青苔不是一夜可以长出来的。《诗经》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我所爱的人,如果有一天没看见她,就如同三年不见她了。所以我们现在怀念一个人说“一日三秋”。诗歌里我们讲真诚,可诗歌的真,不是科学的真,是感受、感情的真实。我感觉到她走了那么久,“幽阶一夜苔生”,好像走过的路都长满了青苔。一个人很久不来,他从前走过的路没有人走了,就长了青苔,“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这个比较好。

  还有一个大家不承认的版本。我很小的时候在家里,没有上小学,是同等学力考的初中,从我认字以来就是在家里念旧书,请一个家庭老师,不教唐诗,而是教四书五经之类。可是我小时候喜欢念唐诗,就自己随便找一些来看,找到一本《唐诗三百首》,也没有人正式给我讲。给我讲过两首,我一点都不喜欢,就是陈子昂的《感遇》诗“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还有张九龄的《感遇》诗。可是我那时候那么小,不懂得什么是仕隐、仕途的艰难,而且他讲托喻,我哪里懂得什么叫托喻?我觉得念起来也不好听,一点都没有意思。我就自己随便找来,乱看一通,几岁的小孩子看“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比较可以理解,所以我就把它背下来了。

  可是在我背诵的记忆中,是“门前送行迹,一一生绿苔”。是不是我那本《唐诗三百首》把“迟行”印成“送行”了,我不知道,或者是我小时候自以为是就随便背成“送行”。我先入为主,以为“送行迹”其实不错,是我从这里送你走。说了一个“送行”,远行之日,我送你从这里走,每一个走过的脚印都长满了青苔,所以“送行”指的是远行之日,“生绿苔”,就是自他远行之日,时间过去很久了。我认为这个其实意思上更好,但是我没有证据,因为我小时候念的那本《唐诗三百首》早已不存在了。我现在是闲话,只是说我的感觉上以为“送行”比较好,但没有一个版本的证明。“迟行迹”我认为是这三个版本里最不可取的。

    这首诗写得这么朴素、纯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是儒家要使人类社会能够和睦、和谐相处。这就是诗歌的好处,诗歌为什么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我们讲过“风雅颂”,《小雅》反映当时的时代变乱,有很多哀怨的诗,这是怨诽而不至于暴乱,所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你看这个女孩子,这个男子走了这么久没有回来,“门前送行迹,一一生绿苔”。你走了,我在担心,我希望你路上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事情。男子长久不归,她产生的不是怨恨,而是担心,所以“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长干行》是一首五言的古体诗,它不是律诗,不是绝句,属于古体的乐府这一类型的歌诗。它的形式,押韵是比较自由的,不像近体诗要押一个韵,这个可以换韵。所以,“额”跟“剧”是一个韵。下面换韵了,“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我们说古人的诗写得好,要声情合一,要情景交融。你说我每天都在怀念你,没有办法把你忘记,我担心忧虑没有办法排除,这样说未始不好,是直接地说。李太白说“苔深不能扫”,不是说我不能够忘记你,而是说门前你走后长的青苔,一天比一天长得深,是我对你的怀念跟忧虑一天比一天增加,没有办法排解。他说得那么浅近、那么简单,就在眼前,可是含蓄的意思那么丰富,真是声情合一、情景交融。“门前送行迹,一一生绿苔”,这是平的叙述,忽然间往下一按,“苔深不能扫”,感情更加深重起来。你走过那么久,那青苔每天越长越厚,没有办法扫除,就跟我对你的怀念没有办法减少一样,所以“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这句话就接得更好了。韦庄有两句词,“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这是用男子的口吻说的,说我走的时候那个女子劝我要尽量早回家。为什么要早回?因为“绿窗人似花”,在绿窗之下怀念、等待你的那个人像花一样。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花之美,有这么美丽的人等待你,你不赶快回来吗?可是这个美丽的人,也如花一样容易零落,你如果不赶快回来,等到四五十年以后,美人已经老了,所以你要“早归家”。《古诗十九首》里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牡丹亭》上说“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如花美眷,这么美丽的眷属,你所爱的人,怎禁她似水流年,美丽的人转眼就衰老了,你怎么不早点回来?

  《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相思怀念,说“思君令人老”,本来就是似水流年,而人在怀念、担忧的相思之中,就更容易衰老,所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年的日月,转眼就过了。不但时间一年过得这么快,人的生命、青春的年华转眼就过去,转眼就是衰老、死亡,一切都来得这么快。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回来?“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所以说是感发。我也多次讲过,西方符号学、语言学里讲到语码(code)的作用,有时候有一个主题,只要一碰到语码,就联想起来。语言学家洛特曼(Lotman)讲过,语码在一个国家、民族中,跟它的文化、历史结合得非常密切,可以引发联想。《楚辞》上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有一大串的联想。“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随着你走的日子越来越远,我的怀念就越来越深,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么平易,一点儿雕饰也没有,可是却带给读者丰富、深厚的联想。“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八月时蝴蝶双飞,在西边园子的草地上一对一对地飞,这是一个反衬,这女子是孤独的,她所爱的丈夫一直没有回来。“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所以后边就把这个感情明说了。《诗品序》讲到“赋比兴”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踬”是不畅的意思。他说如果全都用比兴,没有一句话是直说,那么诗就变成一个个破碎的形象,就不顺畅。如果单用赋体呢?赋就是直接地说,说我很怀念你,我怕我很快就衰老了。说得那么直截了当,说完就完了,显得浮浅,不给人联想与回味的余地。

  李白用了这么多旁敲侧击的办法,说“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最后才把自己的感情直说出来,“坐愁红颜老”。前面用一些大自然的形象,最后才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国的诗有“兴”,外界的景物引起内心的感发。“感此伤妾心”,这使我悲哀了。“坐愁红颜老”,“坐愁”,书上注解说是忽然间发生了这样一种忧愁,我以为这个“坐”的意思就是一直加深、一直不动,所以一个人犯了罪叫“坐罪”,就是因为什么缘故形成他的罪。所以这个“坐”,我以为也有这种意思,因为种种情景、原因,使我“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了,“怨诽而不乱”。你走了不回来就算了,我就把你忘记,再找一个人结婚。而《古诗十九首》的特色就是不放弃,尽管你不回来,不是说我不肯放弃你,而是我对于我的期待不放弃,我对你期待的感情、期待的心和希望,永远不放弃。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感情的修养和境界。冯延巳《鹊踏枝》说:“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就算你“人不见”,一直没有来、没有回答,可是我对你的相思怀念没有放弃,不但没有放弃,而且我千回百转地思量。“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就算我带着泪在哭泣,我也要思量你,我的期待跟希望不放弃。这是一种感情的境界,一种品格、品质的境界。李太白说“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就是在这种悲哀之中。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注意,这里换韵了。我说过声情合一、情景交融,这里换了平声韵,因为现在又提起一层,本来是说到悲哀的事情,你不回来“苔深不能扫”,我的悲哀越来越深、越来越厚。可是写到这里忽然又转回来,在感情上再扬了起来。“早晚下三巴”,我一直在等待你,希望你早晚有一天总会回来的。北方的俗话说“你多早晚啊”,就是早晚之间什么时候。长干在南京附近,是长江的下游,她丈夫所去的“瞿塘滟预堆”是三峡,长江的上游,所以她说“早晚下三巴”,你早晚会顺江而下,从三峡一直到长干来。“三巴”,古代巴蜀地方,巴郡、巴东和巴西都在三峡附近。“预将书报家”,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要回来,我希望你早一点写封信给我。接到书信之后怎么样?“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我一定亲自去接你,绝不嫌路远。这是不押韵的一句。“长风沙”是一个地名,在长江的上游,从四川顺江而下,要经过长风沙才到南京附近的长干。“直至”两个字说得很有力,我一直要走到长风沙那里去接你。这首诗表面写得这么朴素、纯真,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爱情的成长、爱情的经历,而且有这么纯真、朴素、坚贞的品质。

 从“思妇之词”到“闺怨之作”

  李白不但飞扬变化的诗写得好,有时候写一些很纯真的朴素的诗也非常好,这是李白另外一面。王维写过《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我们读的时候也觉得他写得很美,声调也很好听。可是会发现,《洛阳女儿行》里有一种计较、得失、贵贱,有这么一个意念在他的心里。可是李太白的这首诗没有,完全是朴素、纯真、坚贞的一份品质。同样写感情,写一个女孩子的成长,在品质上是不同的。这是所谓“思妇之词”,写闺中的女子对于她所爱之人的期待。本来在中国诗歌里,从古以来一直常写的一个主题,就是“思妇之词”。在唐朝的诗歌里,就从一般的“思妇之词”衍生出“闺怨之作”。“闺怨”就是写闺中女子,怨就是怨恨,一种幽怨,就是她所爱的人不来。《玉阶怨》是闺怨,《长干行》也有闺怨,都是属于“闺怨”的作品。

  从“闺怨”发展出来,就有所谓“宫怨”,因为当时的封建社会,皇帝如白居易所说的“后宫佳丽三千人”,其中当然就有被冷落的,有的在宫中几十年,从十六七岁被选入宫到六七十岁老在宫中,没有见过皇帝一面,这是一类情形。有的人是得宠一时,汉武帝小的时候,对他的姑母说,如果得到她的女儿阿娇做妻子,要以金屋藏之。汉武帝做了皇帝,阿娇嫁给他,就是陈皇后。可是陈皇后后来失宠了,被汉武帝冷落,整年不见一面。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说陈皇后不能跟皇帝一起住在正宫,被贬到很远的长门永巷,隔着很长很长的一个甬道,离皇帝住的地方非常远,一直见不到皇帝的面。所以不用说一般的“后宫佳丽三千人”常常被冷落,就是曾得到皇帝的宠爱,像汉武帝所说的要“金屋藏娇”的陈皇后,也被冷落在永巷长门之中。因此唐朝的诗,就有一类是写闺怨和宫怨。

  我们把李白的诗跟同类性质的诗去做比较,看几首别人所写的宫怨诗。王昌龄有一首宫怨诗,叫《长信秋词》,长信是长信宫。这首诗是写一个失去皇帝宠爱的人,住在长信宫,秋天里她的生活跟感情。他说的是谁呢?汉成帝有一个才德姿容兼备的妃子叫班婕妤,是有名的女诗人。相传有一首《团扇怨》的诗,就是她写的。她从前很得汉成帝的宠爱,后来失宠了,所以就拿扇子作比喻写了一首诗。

  《团扇怨》又叫《怨歌行》,是一首妇女的怨诗,有人说班婕妤是西汉成帝时候的人,那时五言古诗还没有成熟,不会写得这么完整、这么美好,所以就算作无名氏的《怨歌行》。这首诗是用扇子来做比喻,假借历史故事来写妇女的怨词。(未完待续)(讲授/叶嘉莹 整理/于家慧、林栋 审校/张海涛)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