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源求证 存史兴文
——省政协加强秦文化研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秦人发端、早期秦文化形成具体在哪里?秦人崛起的文化原因是什么?秦文化的优秀特质和品格是什么?每一个问号都值得探究。甘肃省政协发挥存史兴文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担负起秦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并取得成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日前,由省政协牵头开展的全国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秦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贡献研究》课题完成全部研究任务,形成了最终研究成果专著——《秦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课题通过研究大量的最新考古成果,实证还原和解构了秦文化的多元来源、转型发展和强势崛起的演进轨迹,揭示了秦人崛起的文化原因,全面系统展示了秦文化的优秀特质和品格。该专著已正式出版。
文化一叶,可知历史之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甘肃境内,就陆续发现了与秦早期历史文化相关的遗址和墓葬等。特别是2004年,我省文物部门联合开展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现了礼县西汉水流域早期秦文化遗址38处,发掘6处;发现天水、定西渭河牛头河流域秦文化遗存31处,发掘8处。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秦人发端于甘肃、早期秦文化形成于甘肃、甘肃是秦人和秦文化重要发祥地,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研究秦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甘肃责无旁贷。为此,省政协发挥存史兴文优势,主动担当作为,系统部署推动了秦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
2020年12月21日,省政协秦文化课题研究启动。2021年4月,省政协将秦文化研究纳入2021年度协商计划。2021年8月25日,秦文化研究课题被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列为2021年度全国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秦文化课题研究迈入快车道。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省政协组建了由省政协主席欧阳坚任组长的秦文化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及专家顾问组、专题研究小组,并明确了各个组的任务分工。课题组充分吸纳省内外学有专长的秦史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分别从秦人的由来、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秦文化的特质、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秦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秦人历史文化遗存和相关文物,搜集梳理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组先后赴四川、重庆、上海、北京、陕西等地,深入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雍城遗址、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甘谷毛家坪、清水李崖等与秦文化有关的博物馆、遗址遗存,深入考察最新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力求更加精准构建还原秦文化的甘肃源流和发展演化历程。在考察过程中,课题组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以史实为经,以事实为纬,突破了历史文献资料缺少等条件制约,努力探究秦文化孕育、发展、形成的历史轨迹。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人民政协要切实当好文化遗产的忠实守护者和合理使用者。“我们研究秦人历史文化,不是为了慕古复古,而是为了更完整地揭示、复原秦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图景,力求还原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源头活水,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省政协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历史长河,凝练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以文化为基,可培植深厚的民族自信。自秦文化研究课题启动以来,课题组就从自然、社会、政治、历史等多角度,辩证观察秦人、秦国、秦王朝的历史脉络、文化路向和文明演进轨迹,《秦文化的天下观》《秦文化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秦文化的甘肃源流》《论嬴秦的族源》《探索文明起源需要多方发力》等一批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专著陆续出版。这些阶段性成果,与总研究成果相互支撑,形成研究成果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铭刻历史,滋润文化自信的土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团结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