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文化品牌与甘肃的文化资本
——玉帛之路项目组给甘肃省的对策报告
(组长/执笔人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员:冯玉雷主编,易华研究员,张振宇主编,包红梅博士)
摘要:“玉石之路”是中国学界在20世纪后期根据考古发现的玉文化材料而提出的学术命题,针对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出于欧洲人视角而命名的“丝绸之路”。本项目组自2012年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理念,近年来从事以实地调查为主的全程探索,希望能够大致厘清玉石之路中国境内的具体路线和使用年代之变化情况。并在较为充分的学术调研基础上,厘清“一带一路”在中国境内的发生史,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玉石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重建能够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自觉精神的中国文化独有品牌。
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打造需要以学术研究创新为坚实基础。有鉴于此,本项目组在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共完成玉帛之路田野考察七次,认识到“西玉东输”的历史具有多线路的复杂情况,植根于西部玉矿的多源头现象。甘肃临洮的马衔山玉矿和肃北马鬃山玉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古代玉矿,均出产优质的透闪石玉料,后者被考古学证明为自先秦时代就已经开采使用,这就对历史上认定的以新疆和田玉为单一玉源地的西玉东输格局,带来全新的认识,即从一源一线,到多源多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马鬃山玉料输入中原的捷径路线:未必只有南下绕道河西走廊的途径,而且还有直接向东穿越草原和戈壁的路线,即经过额济纳(居延海)和阿拉善,向东抵达河套地区,再经过晋陕地区南下中原。《穆天子传》一书体现的周穆王西行和东返的路径,是上古文献中最早涉及草原玉石之路的记载,可以运用文学人类学派首倡的四重证据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验证,给予重构。
玉石之路的深入研究虽然刚刚开启,但是其文化品牌意义对于相关省区具有现实的开发指导价值,兹草拟此报告,给甘肃省的文化资本打造,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对策参考。
关键词:玉帛之路 文化品牌 甘肃玉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
一、说明:“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
“玉石之路”是中国学界在20世纪后期根据考古发现的玉文化材料而提出的学术命题,针对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出于欧洲人视角而命名的“丝绸之路”。笔者200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指导博士论文选题,建议从中国玉文化视角重审《穆天子传》一书,开始思考《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从西域归来“载玉万只”的可信性,参与到“玉石之路”是否存在和路线如何的长期探讨中。2008年,笔者根据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多次调查,撰写《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1一书,希望在距今四千年上下的两个史前玉文化地区——西北的齐家文化和中原的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之间,找出相互关联的实物线索,充实有关史前玉石之路的思考内容及相关神话传说线索,探讨上古时代对夏文化记忆中之西北要素(如“禹出西羌”说)与考古新发现的物质文化间的对证情况。这对甘肃省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工程具有及时的锦上添花作用。
2012年11月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假说,并开始组织实地调查为主的探索工作,希望能厘清玉石之路中国境内的具体路线和使用年代之变化情况,在较充分的学术调研基础上,将“中国玉石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打造崇玉爱玉的中国人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
2012-2013年田野调查在黄河河套南的陕西一侧,聚焦神木县石峁遗址的龙山文化玉器,举办了“首届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学术研讨会”,讨论史前期开启的西玉东输的可能线路,还提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命题2;2014年以来,共完成玉帛之路田野考察七次,认识到“西玉东输”的历史开端与河西走廊地区的史前文化即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具有多线路情况,植根于西部玉矿分布的多源头多地点现象。
第一次考察,通过在晋陕两省黄河中游沿线的史前玉器分布情况调研,认识到晋陕两地龙山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年)玉礼器生产采用的玉料,有相当部分来自西北地区。西玉东输在河西走廊以东的进关线路,不像现代的公路铁路线那样,走直线通达关中平原西部,而是向北绕过陇山的阻隔,或经黄河水道而辗转向北向东,在河套地带再南下运输到中原。在黄河中游山西一侧的兴县小玉梁发现龙山文化遗迹和玉器,与隔河相望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玉器形成对应的史前玉文化格局3。从无文字时代大传统到汉字书写小传统,玉石之路黄河道的衰落伴随着家马和马车技术进入中原国家,运输方式发生改变,新催生出另一条陆路运输线即雁门关道。见诸于先秦文献,即《穆天子传》所述周穆王西行的路线,还有《战国策》与赵国相关的昆山之玉输入之叙述4。这是中国玉石之路上西玉东输文化现象的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路线,可惜一直沉寂在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无人关注,真假莫辨,或半信半疑,缺乏研究。
第二次玉帛之路考察(2014年7月)聚焦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遗址,关注西部史前玉器的用料情况,主要考察并采集沿河西走廊地区的祁连山玉、敦煌玉、瓜州玉标本。就玉石之路起始点而言,反思《千字文》“玉出崑冈”说背后的复杂情况,提出“游动的昆仑”与“游动的玉门关”等历史现象。今人能够超越周穆王和张骞时代的知识法宝,是根据田野调查和考古新发现的西部玉矿资源的多元性,重新认识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西玉东输的复杂多线路情况。
根据前两次考察经验,设计出2015年上半年的三次玉帛之路考察路线,并在2月、4月和6月分别完成。2月完成的第三次考察,聚焦玉石之路河西走廊道和草原道之间的路网情况,称为“环腾格里沙漠考察”,证明今日的沙漠戈壁无人区,古代早有驼马贸易商道能够穿行5。腾格里沙漠以南的道路是河西走廊,以北的道路则为草原之路。甘肃民勤的内陆河石羊河流入的休屠泽东北方,有捷径穿越沙漠通往阿左旗和河套地区。4月完成的第四次考察,围绕甘肃临夏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和临洮马衔山玉矿,聚焦齐家文化玉器生产的就地取材情况。6月完成的第五次考察,即“草原玉石之路”的实地勘探,对应上古文献所述周穆王西行的路径。7月完成的第六次考察,聚焦黄河河套地区三省区的龙山文化遗迹,寻找其与甘肃齐家文化的关联。下文是依据这六次考察的成果给甘肃省文化资本再造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玉出二马岗:马鬃山、马衔山古玉矿的重大意义
马鬃山地处紧邻内蒙古西部的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该县是夹在新疆和内蒙之间的中蒙边境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戈壁和沙漠,地广人稀,除了游牧民和采矿业以外,没有更多的人类生产活动。2011年以来,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当地发现战国至汉代的玉矿和专业作坊,在考古学界轰动一时。这是目前我国(也是全世界)发现的唯一一座始于先秦时代的采玉之玉矿,其学术意义和文化资源意义尚未被一般人所重视。
据说马鬃山通往外蒙古的边界口岸建设已经完成,由于蒙方的要求而处于关闭状态,目前正在等待良机重新开关通商。这一天的到来,将结束甘肃省境内没有对外开放口岸的历史,迎来重要的时代新机遇。
图1,2011年设立的马鬃山玉矿遗址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