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之眼】
街中之街——成县武家巷
油茶肉夹馍
面皮
文/唐秀宁
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成县老县城,由裴公湖附近的十字街总领,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四条大街。在这几条正街的前后左右及旁侧,深藏着数不清的小巷道,那些隐身在巷道中千家万户的屋瓦门楣,以及街头巷尾盘根错节的老树,共同撑起了小城的血脉。
巷道之于城市的意义,是以它的活络和丰满,让城市保持鲜活生动并充满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古老的成县城,能叫上名儿来的巷道,都有它起名的缘由,也都有它特定名字下讲不完的人生故事。武家巷、杨家巷、柴集巷、王家巷、石家巷、樊家巷、肖家巷、刘家巷……这些巷道大多以原始住户的姓氏命名,在历经了无数日月交替生命轮回之后,可以想见,即便巷道里肉眼不一定能看见的尘埃,也都印证过曾经的叹息或笑声。
小城众多巷道中,我独偏爱武家巷,是因为我曾经在它身旁生活过16年之久。武家巷位于成县县城大十字向东约200米处,南北向,近10米宽,约500米长。从武家巷道口由南往北一直朝里走,两旁林林总总的店铺门面间掺杂着不少各具特色的流动摊点,商贩和前来采购的人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加之巷道中段东街小学上下学的学生,武家巷这条比北大街更热闹繁华的街中街,每天都会有数次挨挨挤挤的人潮涌动。
武家巷的清晨和中午极具烟火气。天刚蒙蒙亮,各式早点摊子上已经冒出腾腾的热气。最显眼的是大茶壶杏仁油茶,卖油茶的老头摇动半人高缠着簇新蓝布的茶壶,熟练地给食客倾一碗油茶出来,一旁的长板凳上坐满了喝油茶的人。油茶摊点没有饭桌,只有长凳,食客们也不计较,油茶端在手里“滋溜滋溜”就喝下了肚,透着那股热乎劲。
老头的油茶城里独一家,因配方中有去皮去毒的苦杏仁而兼具润肺止咳的功效,再加油茶中泡有干豆腐丝、葱花、姜末等作料,口感尤佳,备受中老年顾客的偏爱。常常有人从几里地外骑车赶来武家巷喝油茶或给家中老人提油茶,故他家的油茶差不多早晨九点左右就能卖完。而这时候,县城有名的李武豆腐就由一个矮墩墩身板结实的中年男人用手推车推进了武家巷,和他前后进来的,是一个高个头的荞粉推车,俩人把车一起停在之前油茶摊点的位置上,一左一右,有点相声演员出场的意味,等待午饭前的销售高潮。
再往北走几步,相邻着两个面皮摊点,大眼睛面皮和马家阿婆面皮。大眼睛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妈,马家阿婆年纪在六十开外,两个人都是相当能干的当家主妇,极其干练利索地经营着自己的摊点。从不远处看过去,不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着吃或者打包的顾客,仅两位女摊主好看的头巾配饰就是一道惹眼的风景。
几年之后,武家巷摊点上的摊主大多跟我成了熟人。尤其是摆水果摊的武都大姐,看我买水果从不讲价,对我格外偏爱。常常我买了苹果,大姐就给我家孩子塞几个橘子,买了西瓜,则要给孩子几个李子。偏偏孩子从小有个习惯,但凡别人给东西,若我不点头,孩子绝不会伸手拿。就为了这个,水果摊的武都大姐和我真是没有少为难孩子,我说不能拿,大姐硬要塞,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瞅瞅妈妈,再看看热情的阿姨,不知如何是好,小脸挣得通红。
直到孩子上小学,更懂事些,每当我去大姐摊点买水果,他就一个人先回家,可大姐照样会多给我几只果子,让我感觉大姐就像个暖心的亲戚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聊一阵天,大姐的表述能力不错,一回听她讲了个让人唏嘘的故事,后来被我写进《顺流而下》这篇小说,虽然小说的主人公并不是这位大姐,我还是把故事的背景安放在了武家巷。
大姐的水果摊对面,有一个腿脚有点残疾的四川人摆摊修鞋兼配钥匙,那几年我们孩子小,常有鞋子书包以及衣服拉链等需要修修补补,偶尔也配把钥匙。拿到四川人的摊上去,几乎没有被拒绝过。那个不多说话的瘦小男人,真是心灵手巧,无论怎样破旧的鞋子或者包包,经他一捯饬,准能让人觉得像翻了新一样。
经过修鞋摊再往里走,巷道两侧挨肩比邻的门面房,几乎没有一间是闲着的,服装店、理发店、美容院、文具店、书画装裱店、烟酒批发店、水果店、冷饮店、鲜面铺、缝纫铺等一家挨着一家。陕西肉夹馍、安徽小馄饨、岷县烙饼、临夏烤馍、汉中米皮、武都洋芋搅团、康县三层楼面茶、重庆麻辣烫等也都有各自的铺面,我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说,咱们这武家巷简直可说是五湖四海巷。
武家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它的繁华和兴盛。在这条巷道的周边,还隐藏着不少小巷道,北泉巷、杨家巷、贡员巷、柴集巷等,我有两位尊敬的师长,陈廷栋先生和杨立强先生,都曾经是贡员巷和杨家巷的老住户。后来,我和两位师长先后搬家到了新城区,跟武家巷不只隔了几条街,更是隔着一道青泥河,再也不能够日日亲近。可我在不熟悉新城区的环境时,每有折裤边、修鞋子的需要,必不嫌远要跑到武家巷去,熟门熟路兼熟人,事情办得更顺溜,回来时或者捎带打包一碗大眼睛面皮,或者打一块李武豆腐,甚至买几只焦黄鲜香的水煎包。往往在快出巷道口时,会遇到卖水果的武都大姐,也会寒暄,也会再买,大姐依然要多给几只果子。而我从大姐又多了一层的花白头发上,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