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 合作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书写幸福生活“羚城答卷”
记者 张小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合作市经济发展大跨越、各族群众大团结、文化文明大进步、人民生活大跃升、生态环境大改善的十年,更是城乡面貌发生沧桑巨变的十年。从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18年作为甘肃省首批县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到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州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和文化旅游大发展,使合作成为大美甘南的会客厅,“九色香巴拉”的新名片。
1 兴乡富民产业稳健发展
那吾镇更知地村村民德合拉,像往常一样,打开牛棚大门,给奶牛添喂草料,看着牛犊,德合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牛是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66岁的德合拉,是更知地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2年,村子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组建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合拉在内的18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中,合作社本着规模养殖、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村民参与的发展理念,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并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进行鲜奶等产品的订单销售,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牛奶的销路发愁了。
“这两年我们合作社发展很好,有专门负责放牧、挤奶和管理的人员,剩余的人可以外出务工赚钱,年底又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德合拉说。
聚力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
合作市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牛羊饲粮药菌”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羚东”“羚南”“羚北”三大产业区域,积极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年出栏牦牛、犏牛4.9万头以上、藏羊11.2万只以上,年均生产鲜奶0.61万吨,现存栏牛14.9万头、羊18.6万只。投入3462万元扶持壮大116个专业合作社。2020年底,全市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38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率达到100%。与华羚、燎原等龙头企业签署扶贫合作协议,39个村集体经济2019年可分配收益达到213.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平均达到5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146元增长到2020年的9237元,年均增长12.8%,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的共赢目标。
2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秋日暖阳,洒落乡村,依山傍水,如诗如画。合作市上百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散落在绮丽多彩的秋日风光中,村庄巷道、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合作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和农牧村人居环境改善“六大行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内提质量,外树形象,营造卫生清洁、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让新农牧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同时,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激发群众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的强大合力。
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先手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合作市将生态环境治理由村外向村内延伸,以村庄绿化美化、使用高效清洁能源、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人畜分离为重点,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木克尔街道下加拉村成为全州首个接通天然气的村子,全村49户村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传统生活。
自开展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合作市累计投入2.6亿元新建农牧村卫生公厕84座,改造提升户厕4839座,创建清洁村庄33个,配备农牧村公益性设施共享共管人员489名,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建立。累计投入7.63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21个,惠及农牧民群众2682户2.1万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的良好生态也给村民们带来好光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设施从无到有,污水收集汇入城市管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为打造星级农家乐和旅游示范村打好了基础,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成了旅游标杆村。
“现在环境好了,景色美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卡加曼乡博拉村村民说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合作市以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为核心,充分挖掘农牧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让农牧民群众的口袋装下“旅游钱”。坚木克尔街道下加拉、佐盖曼玛镇俄合拉、佐盖多玛乡新寺村等分别建成村集体经济产业旅游点,并配套供排水、木栈道、美化等基础设施,绿色、清新、恬静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村容村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体验高原藏家别样乡村风情。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牧民群众的希冀正逐步在人居环境整治的浪潮中变为现实。美丽宜居已经成为合作市农牧村的一张新名片。
3 惠及民生实事稳步实施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脱贫攻坚以来,合作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补齐各项民生短板,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搬进新房,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实落地,给各族群众带来了稳稳的安全感。
住房——坚持守好住房安全底线,全面开展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排查录入全市农牧村各类住房5888户,排查纳入住房动态监测户26户,落实危改补助资金44.4万元;实施抗震农房改造29户,户均补助1.5万元。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4100户,易地搬迁建档立卡户118户、同步搬迁一般户76户,农牧村安全住房比例达到100%,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教育——全面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教育扶贫“组合拳”。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净增10所各类学校,在校生净增2304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99.8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9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85%,本科学历以上农村教师比例达到78%。
医疗——持续完善提升7所乡镇卫生院和32个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水平,行政村标准卫生室和合格村医配备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基本医疗特惠、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政策和制度全面落实,人均报销医疗费用从2015年的3945元增长到2020年的4579元。全市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基本医疗参保率、资助率均达100%,贫困群众乘上健康扶贫“快车”。
饮水——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19处,入户率达到100%,有效解决2642户的安全饮水问题。累计投资1667万元实施农牧村水源保障工程120处,做到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群众安全饮水得到根本保障。
兜底保障——认真落实兜底扶贫政策,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扶贫低保实现“两线合一”。重点做好“老、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全覆盖,及时足额落实各项残疾人补助资金,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村组道路——强力推进农牧村基础设施大建设、大覆盖、大提升,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89.4%,全面解决了农牧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交通扶贫效应全面释放。
电力通信——电网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网络、手机信号实现“村村通”,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就业帮扶——累计培训劳动力7652人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928人,“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569人,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参加培训比率达到100%,有效推进了贫困群众由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的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累计输转务工3.8万人次,劳务创收6.9亿元。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低保户家庭学生就业,安置大中专毕业生721名,招聘“八大员”450名。认定扶贫车间32家,带动劳动力就近务工186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4人。贫困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对口帮扶——加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国海油、平凉市等对口帮扶单位沟通衔接,把人才支持、市场对接、劳务协作等作为协作重点,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先后落实各类帮扶资金2.41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等惠民项目,稳步提升贫困户劳务收入,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时序更替,岁月如歌。回首这十年,是合作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的十年。奋进的热潮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不断涌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一幅和睦共融的幸福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4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宜居幸福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
十年来,合作市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城旅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全力打造“一心三带三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实施完善停车场、景区道路、环卫设施、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木栈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依托国道213线、省道306线、临合高速、合冶公路等交通干线,全力打造精品旅游风情线。全市现有各类宾馆饭店111家、农牧(藏)家乐和旅游点60余家、旅行社5家,旅游购物点10余处,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稳步提升。积极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实施基层党建“品牌引领工程”,培育叫响“联盟党建”“田园党建”“牧歌党建”等本土党建品牌,统筹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彰显作为、体现担当。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凝聚起携手同心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以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天空增蓝、草原增绿、山脉增青、江河增流的多彩生态画卷在羚城大地徐徐展开、熠熠生辉。
合作市始终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行动,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羚城常开长盛。
十年的光辉历程,让我们心潮澎湃;十年的激情岁月,令我们感慨万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