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教师节】天水秦安: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与憧憬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2-09-11 09:52:1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而对于身处偏远山区的教师来说,教育更是一份责任和坚守。教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走进一个只有两位同学的山村学校。在这里虽然孩子不多,但是老师的梦想和爱依旧延续,也许未来,这所山村小学会光荣地结束使命,但是留下的责任和情怀将永远存在。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不知不觉,我已经在这里从教十二载。

2011年4月初,我怀揣着初为人师的梦想去学区报到,知道被分配到了这所学校,在学区牛淑蕊老师的指引下,骑着摩托车沿着一条刚刚修好的农用车路,伴随着一路尘土飞扬来到了学校。一进校门,眼前的景象跟我想象的窗明几净完全不同,两扇不大的木门,坍塌的校园围墙,简陋的设施,处处都让我觉得失落和心酸。一排红瓦房就是教师的办公室,晚上是宿舍,白天是办公室,做饭的时候就是厨房。因为离家远,所以我选择了住校,到了周末才会有时间回去。

曾经的我也是怀揣梦想,想着能够在三尺讲台上斗志昂扬、教书育人,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我正在懊悔我的选择时,当我正在沉浸自己的失落与心酸之中时,学校老师的热情和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又让我感到温暖和惭愧,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应该被任何外在的物质条件所影响。于是我迅速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在这里扎下跟来。开始心平气和地于大时代中,安稳地做个小人物,谋生活的安谧,谋俗世的幸福,谋生命的一隅盛开。

在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栽树种花,美化校园,修补坍塌的校园围墙,硬化操场,终于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如此,2016年,在县政府县教育局和学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更好地方便适龄幼儿就近入园,学校还修建了校中园,我几次上门劝说,希望家长们能把孩子送到这家门口的学校。我也深信环境的改变,能够带动人的改变,能够撬动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我的梦想,这可以算是我在从业生涯中“问心无愧”的开始。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和所有坚守在乡村的老师一样,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更出色的人才,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记得无数个放学的傍晚我经常和高小聪老师坐在操场上一起看夕阳,院子里我们亲手栽种的一排排垂柳在彩霞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摇曳多姿,四周处处都是令人温暖的余晖,当时的一切都是眼帘中最美的风景!我至今回想起那些傍晚,微风拂面,晚霞漫天,内心就无比地平静和欢愉。浊酒一杯千万里,快活似神仙,恰同学少年,这样形容那时候的日子一点也不夸张。

那时每天思考的东西除了备课就是孩子,有时候恍惚间,觉得自己好像是大山的一部分了。孩子毕竟是孩子,精力充沛得惊人,可是,更多时候,他们很暖心。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让我印象很是深刻,上课的时候总是调皮捣蛋,但是性格却很刚强坚毅,有时候看着他缺少学习用品,就总是给他一点钱让他去买,就算只有几块钱,他却总是不愿意轻易收下,每次都是在我的坚持下,他才含泪收下。这样家庭的孩子内心总是会有一点脆弱和敏感,于是我经常跟他聊聊天,谈谈心,开导他。他也知道“知恩图报”的道理,有一次他跑来拿着几个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核桃,捏的汗渍渍的递给我,看着他带着期许的笑容,我想这就是我在追寻的东西,日子一久,他也变得越发开朗起来。“问心无愧”这四个字在我心中好像越来越明亮了。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上学期学校仅有的两名六年级学生已经毕业,这所学校该何去何从,成为了我脑子里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很快做了决定,不管怎么样,这所学校不能停办,于是暑假期间我多方奔走努力。本学期,学校又迎来了两名新同学,从而保住了这所乡村学校,为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孩子们上学提供了便利。而今我在伏洼小学也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时光。十二年来,孩子们来了,孩子们长大了,孩子们离开了,从八九十名在校生到两名在校生,我对教学的坚持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对教育的标准从来没有降低过,我对学校的工作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就算只有两名学生,我也要把我校长的职责履行到最后一刻。这十二年来,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学区的领导也几次想要把我调动去别的学校,可是我从来没有动过一次离开的念头,不管怎样,我和安平老师依旧会在这里站好最后一班岗。我也希望在这里学习过的学生们,能够永远的记得,这一方土地,曾经培养过他们。

我想不管过去多少年,我永远都会记得山岗里的夏日和星空,会记得做早操的孩子们,会记得这个有朗朗读书声的校园,会记得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容,会记得一个个的暖心时刻,会记得这些无愧自己的校园时光。生命中的每次相遇,其实都是在无垠时空里,茫茫人海中的命中注定。刚好是这些老师,刚好是这群学生,刚好是这所学校,这是属于我们的“一次远方,一生有你”。

作者:秦安县安伏镇伏洼村伏洼小学校长任宏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整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