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为非遗立法 让“花儿”留住“乡愁”

来源/ 作者/ 记者 李杨 时间/2022-09-18 09:59:10

丁鹏举(左一)和同事们在绵绵秋雨中漫起“花儿”。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那些“花儿”,一唱响在天水市张家川县的大地上,便开始茁壮生长着……在这片土地上,省级非遗传承人马也固唱响青山绿水,唱响伟大祖国,唱响这个新时代,“我看到什么唱什么!”

9月15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了天水市张家川县,在马也固“漫花儿”的歌声里,详细了解张家川县人大常委会着眼“小切口”立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以单行条例形式,依法加强对“张家川花儿”保护和传承,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故事。

“张家川花儿”是整个西北花儿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400多年的传唱历史。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它与其他‘花儿’相比,自成一派,风格独特。唱词结构严密、曲调高亢嘹亮、歌声悠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马也固告诉记者,“张家川花儿是当地群众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文化表现形式。”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张家川花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保护力度不够、传承人缺失等等问题。

2021年7月28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保护传承条例》获批,标志着张家川花儿被正式立法保护。

马志忠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这对“张家川花儿”的保护传承而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科学的法制保障基础。

“张家川县人大委员会坚持小切口立法,制定了花儿保护传承条例,对有效保护、传承‘张家川花儿’,具有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益。”张家川县人大常委会法制监察司法民侨工作委员会主任马志忠说,“这些条例内容,都进一步规范了‘张家川花儿’保护方式、提高非遗传承治理水平,助推形成健康非遗生态。”

34岁的马勇锋学习传承张家川花儿近20年,在他看来,“张家川花儿”被立法保护后,传承更具活力。

如今,“张家川花儿”走进了学校,在曲调不变的情况下,歌词被改写成适合学生传唱的内容,“孩子们非常喜欢。”马也固和马勇锋在学校的花儿传习所教授孩子们之后很是高兴,“有不少孩子唱得很好!”

张家川县文化馆馆长丁鹏举告诉记者,“张家川县文化馆还整理出版了《张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辑录》《张家川花儿研究》等书籍,促进‘张家川花儿’保护传承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张家川花儿省级传承人有2人,市级传承人有9人,县级传承人有146人……在张家川的热土上,“花儿”正生机盎然,成为一缕留得住的“乡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