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渭源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来源/ 作者/ 记者 王 东 沈丽莉 杨唯伟 侯洪建 时间/2022-09-27 09:36:51

【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

渭源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渭源县麻家集镇。(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东 沈丽莉 杨唯伟 侯洪建

金秋九月,行走至渭水源头,美丽乡村如景如画,特色产业撑起群众“致富伞”……一个个昔日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村庄,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

午后时分,距离渭源县城60公里之外的麻家集镇袁家河村一派热闹景象。宽广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聊天,小孩子你追我赶、嬉戏打闹。

沿着宽敞整洁的村道行走,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庭院错落有致,路旁古柳绿枝垂曳、八瓣梅摇曳生姿。

村民袁尚育家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和小吃。“提起村里的变化,先得说环境,告别了烂泥路,门前建起了小公园,亲戚朋友都爱来串门。”袁尚育的笑容写在脸上。

从过去的“烂泥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袁家河村这些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是主体。麻家集镇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产业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村组主导、全民参与”工作模式。

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干群齐心修缮房屋和院墙、修建文化广场、安装路灯……麻家集镇把村庄打造得越来越靓丽。今年,全镇完成房屋改造825座、院墙改造165处,修建文化广场11处,打造小公园3处、小花园156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峡城乡秋池湾村,洮河河畔两侧山上栽种的核桃、花椒长势繁茂,地里的小麦、金丝皇菊等作物迎风起舞。

在秋池湾村村委会一旁的金丝皇菊加工车间,村民祁爱丽正在忙碌着,只见她熟练地将已装好袋的金丝皇菊放进机器中,伴随着齿轮的转动,包装袋完成塑封并落入箱体中。

“我家种了8亩地,一半是金丝皇菊。种苗是政府提供的,采摘的花直接送到合作社,不用愁销路,农闲时还可以打工。”祁爱丽笑着说道,凭借这份工作,她每年多了3万多元的收入。

前些年,秋池湾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群众+市场”发展模式,通过党员率先示范领种、群众参与跟种,建成70亩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和占地45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一处,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如今,村办合作社年收入56万余元,吸纳劳动力20余人,带动20户群众年均增收2.4万元。

同样是花卉产业,在上湾镇侯家寺村,渭水源头培育的鲜花也广销国内。

走进上湾镇侯家寺村南谷玫瑰园,温室大棚内千姿百态的玫瑰花或含苞待放、或花开正艳,红的、黄的、粉的,争相斗艳、好不热闹。农户或穿梭在花田间进行采摘,或在车间的生产线上包装鲜花。

花卉种植基地由侯家寺村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运营管理,吸纳了当地百余名农民务工,帮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

“四月中旬,园内生产的第一茬10万枝鲜切玫瑰一上市就销售一空,收入达13万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万元。”园区负责人王世民介绍说。

如今,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成为渭水源头一道亮丽的风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既美了乡村,又富了群众。

今年以来,渭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率先在全市构建文旅产业集群,用工业化思维积极培育文旅产业链企业,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渭源县坚持景、城、镇、村融合发展,谋划文旅产业发展项目,加大总投资力度,对各示范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全力推进“一核七星”乡村旅游发展集群,着力提升“采薇首阳山 爽游渭河源 红火渭源欢迎您”文旅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今年,渭源县被省文旅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创建的乡村旅游示范县。

“我们将紧盯农业优先、文旅赋能发展类型,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引领产业价值链提升,以旅游业引领消费增长,在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上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渭源县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