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我们这十年】郑炳林:做一名合格的敦煌学“领路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9-27 11:26:48

著名敦煌学专家郑炳林。(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调皮、经常挨揍、和村上年纪相仿的孩子打架、经常把老师气哭……1956年出生在陕西黄陵的郑炳林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顽童”,从没想过长大后会和“敦煌学”打起了交道。

如今的郑炳林,早已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敦煌学也成了他要研究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解读敦煌学让世界认识中国,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让流光百年的敦煌学在新时代历久弥新。”

研究敦煌学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句话刺激着国内众多的敦煌学专家,当时正在上大学郑炳林也是其中之一。

1978年2月,郑炳林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进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他更加珍惜。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班里最聪明的,但绝对是最能吃苦的,所以学习成绩才能始终在中上水平。”

上大学期间,学校历史系有了研究、发展、建设敦煌学的想法,师资队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毕业前夕,兰大历史系的老师找郑炳林谈话,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搞敦煌学?”

“留,当然留!”郑炳林的回答斩钉截铁。

“敦煌学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我们有责任把敦煌学做大做强。”为此,如何发展好、建设好敦煌学这一学科就成为了郑炳林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14年郑炳林考察石窟。

图书资料对于文科来说,就相当于实验室的存在,郑炳林把目光投向了图书资料建设上。他利用各种去外地甚至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去各地学术书店“淘”书。

学科建设伊始,缺少资金让郑炳林很头疼。为了节省邮费,他在外地购买的图书基本上都是背回兰州的。“行李箱都不知道用坏几个了,但看着越来越多的图书资料,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很快,这座“背回来的图书馆”成为一段佳话,让兰州大学不仅成为国内较早拥有各国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纸版图书的单位,也成为国内外屈指可数的信息资料中心。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资料,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兰大青年学子,为做大做强敦煌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