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山峁之间筑起“绿色银行”(报告文学)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9-27 11:26:50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

竹林水库。冉创昌

竹林水库。冉创昌

七月,走进陇南市两当县杨店镇石马坪村,站在太平山顶远眺,一层层梯田披挂在山坡上,整饬优美,一排排花椒树扎根山野,枝茂果繁,铺绿盖红,田间阡陌纵横,身影穿梭,如天地间的巨幅油画。清风拂动,椒香四溢,扑面而来的喜悦,在丰收的笑靥和炎夏的汗水中荡漾开来。不时地,见到乡镇干部加入到采椒大军中,挥汗如雨,协力收仓卸货。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展现着产业发展的美丽前景,也映射着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景。

上山的水泥村道,一路畅通。步入田间,盛果的椒树被压弯了枝条,山顶地边,农用车正在装货,一筐筐鲜红欲滴的花椒,刚刚从树上摘下,就被转送到车上。这片过去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撂荒地,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石马坪村千亩花椒示范园。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成了群众的增收田,人们的日子也像这盛夏里的花椒一样红红火火。

地处西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的两当县,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把水土林地等生态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优势,在绿水青山之间,筑起一座座“绿色银行”。

2021年年底,两当县“双百千万”工程集中发力,通过积累发展和集中打造,采取核桃、花椒间植套种模式,使全县人均核桃花椒挂果树各100株以上,总量达到1000万株以上的目标,从而实现一地多收、远近结合、空间互补,为发展山地立体农业创造有利条件。这是立足两当县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有效接续乡村振兴、助农长远增收的有力举措。放眼全县,从杨店到太阳,从金洞到云屏,从西坡到显龙……广袤田野上如火如荼展开的“双百千万”工程,绘就了山乡产业大画卷。

沟壑山川,梯田椒园,经历了秋冬防虫、刨盘、剪枝等科学管护,以喜人的盛产迎接丰收季的到来。杨店镇共发展核桃、花椒1.7万亩,核桃41.3万株,人均110株;花椒45.6万株,人均122株。进入盛果期,每株产干果1斤,预计人均增收6100元,两项增收预计可达11600元。在花椒园,我们见到“爱心采摘,助力乡村振兴”党日活动的场面,喜上眉梢的农户和乡镇干部,穿梭在千亩花椒园,志愿者的红马甲和采椒女的红碎花上衣、蓝色长裤相映生辉,绽放着乡村振兴的美景,描绘出一幅奋斗和前进的图画。

“来,点清拿好!今天2000元。”“好,改天摘好花椒再来。”“下一个,排队称重,分类算账。”走进杨店镇“花椒银行”,椒香扑鼻而来,花椒收购处正在间隔一米有序排队。谈及今年的收益,农户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天我的花椒卖了2000多元。”“我已经是第二次来了,花椒园才采摘了一半儿……”种植大户朱潜龙说:“我家栽植的60亩花椒树,预计能收5000斤干花椒,全部卖给‘花椒银行’,收入在25万元左右。”农户口中的“花椒银行”,正是今年两当县杨店镇石马村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成的花椒加工厂。全县各乡镇为解决椒农担心的销售问题,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找出路、想办法,对接市场,建设花椒加工厂,确保花椒丰收。谈及未来发展,杨店镇党委书记苏春云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推进‘花椒银行’的升级完善,还要依托村办合作社建好‘核桃银行’‘蔬菜银行’,旺储淡销、错峰上市,让它们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银行!”

一场场蓄力,从石马坪村花椒产业的发展中走来,也从灵官村王沟芦笋种植基地生发。春耕时,我们到过杨店镇王沟产业园。村民两三人一组,有的在定植移栽芦笋幼苗,有的开着农耕机械松土,对老苗进行管护,还有技术员在现场讲解。王永强是灵官村村民,常年在外务工,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加上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所以选择在家门口王沟产业园就业,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经济收入问题,又可以兼顾家里的大小事务。他说:“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就在这里务工,收入还不错,一天收入100元,一年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

苏春云说:“王沟产业园形成了一个立体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两当全域旅游特色文旅品牌,实现文旅赋能产业提升,有力推动农产品销售,稳固提升农民收入。”

地还是那些地,一旦改变传统产业模式,就可以找到优势,发展起优质产业,为两当县域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蓄足了强劲动能,使以青山绿水为优势资源的“绿色银行”身价倍增。

两当云屏 冉创昌

两当云屏 冉创昌

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优质产品能不能卖到相应的价值,这在市场经济中不可忽略,在“绿色银行”的周转中,正是重要的操作环节。

2022年初,袁强接任两当县站儿巷镇党委书记,他和班子针对“特色产业示范作用不明显、疫情影响农特产品销售、本土电商人才不足”等问题,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建立站儿巷镇农特产品销售群。春季正是芦笋、羊肚菌生长的大好时节,面临着销售的旺季。袁强组织带领站儿巷干群接连建起了5个农特产品销售群,吸纳临近县区人员2500余人,充分发挥微信小程序功能,通过设计站儿巷镇农特产品预售登记表单,群内下单群内结算,整合功能,进一步发挥微信群宣传、销售的多重功能,拓展售卖渠道,有效解决了农特产品难以远销的问题,还拉动了本地消费圈迅速形成。

我们去田间采访,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撑起小小的“致富伞”。羊肚菌基地内一片繁忙,从田间管理、采摘、分拣、直播上架、线上下单到包装、快递、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条田间产业小链条。袁强介绍说:“开始的时候,我们卖站儿巷镇的特产,现在把全县范围内的特产全都纳入进来。从食用菌、蔬菜、小龙虾、冷水鱼、腊肉、烧鸡、卤猪蹄、面皮、醋粉、甜品、水果、鲜花、鲜玉米到蜂蜜、土鸡、土鸡蛋、核桃、花椒、鹿茸等,我们的绿水青山出啥产品,我们就卖啥。”

农特产品销售群里热火朝天,售卖热潮一波又一波,从春到秋,经久不息。不仅如此,由站儿巷镇携手两当县电商直播企业康尚农业,还在镇上举办了羊肚菌直播专场带货活动。“我们创建站儿巷农特产品销售群的初衷就是带动全镇乃至全县的农特产品销售,先从县内圈子推销经营,给客户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和周到满意的服务,建成一条龙销售链条,再不断扩展到周边县区、省市和国内市场……”袁强的眼光看得很远。

两当云屏 冉创昌

两当云屏 冉创昌

站儿巷镇是两当县境内嘉陵江流域的一个山峡小镇,20世纪50年代,宝成铁路正式通车,两当站就设在这里。借助道路交通的优势,站儿巷镇的发展进程一度处于全县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优势也失去了动能,必须找到新的发展出路。站儿巷镇逐渐找准定位,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大胆尝试特色产业发展,使乡村产业逐步振兴起来。

今年,站儿巷镇党委、政府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立足当地环境优势,决定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这让站儿巷镇站儿巷村的向海霞眼前一亮。说干就干,养殖基地项目于5月建成投产。现在,第一批试养的30万尾虾苗,已经长到8厘米左右,向海霞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镇党委、镇政府和技术人员都帮着我一起想办法,他们是我的坚强后盾。”看着水池里游来游去的虾,向海霞觉得这几个月的辛苦十分值得。在当地,许多妇女和向海霞一样参与产业发展,有发展南美白对虾的,有发展食用菌和生态放养鸡的,仅今年以来依托电商平台和5个站儿巷镇农特产品销售群,就带动了38名妇女实现农特产品40余万元销售额。

“绿色银行”通过勤劳的双手不断积累,生生不息,为市场供应着优质的农特产品,为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幸福指数提升,乡村振兴的前景呈现欣欣向荣之色。

走进两当县站儿巷镇三联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前来赏鱼、购鱼的游客络绎不绝,鱼塘里肥硕的鱼儿上下翻腾。渔场内的20个鱼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聚宝盆”。这个基地占地6.2亩,依托村集体经济,总投资220万元,养殖水面达到1000平方米,自动投食,水温、溶氧量实时监测,智能化养殖。养殖鱼种包括金鳟、虹鳟、鲟鱼、三文鱼以及试养嘉陵江土生鱼种6万余公斤。

渔场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群众就近就业,学习养殖技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工作人员吴小平正在高效工作,应对火爆生意。自渔场开业,他就一直在这里上班,每个月2600元的固定工资,月底还有销售提成收入。“除了有销售提成,年底还会给村集体和村民分红,今年村集体保底3万元,村民最多的可分3000元。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喜悦又忙碌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说。

三联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这座“绿色银行”储存着得天独厚的冷水鱼资源,填补了周边冷水鱼养殖的空白,迅速打开了销售市场。谈起养殖冷水鱼的前景,王建平很自信:“短短两个月就赚了3万多元。这不,刚刚真空包装的40多条虹鳟鱼马上销往外地。还有镇上为我们建的销售群,给我们保证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两当县云屏镇街道村远眺。 冉创昌

两当县云屏镇街道村远眺。 冉创昌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通道,不仅体现在产品上,其深植的是理念和模式。在两当县,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中戏”、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集中全力发展长效产业“双百千万”和速效产业“三养一药”,持续打造“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新模式,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从鱼池乔河村到站儿巷兰坪村的数百亩芍药花海,一路欣赏、流连,欢声笑语不断,再到云屏镇街道村的乡野拾光休闲观光产业园,农特产业在发挥传统价值的同时,转型之路被不断开辟,桔梗、柴胡、川芎、板蓝根、黄芩、木香、金丝皇菊和油菜、油葵等蜜源花海,兼具药食、康养于一体,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发展和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进入云屏三峡,车道与自行车道同向而行,在国家AAAA级景区的天然氧吧,骑单车穿行,静享慢时光,是令游客陶醉而向往的旅行方式。漫步云屏镇乡野拾光体验园,山间草木裹翠,鸟语、山泉、流瀑、烟雨,放眼望去,如诗如画。产业融入大山的肢体,休闲布景、乡居便道、童趣娱乐、特色民宿远近相依,点缀在起伏的山野,令人心旷神怡、发自内心地赞叹。乡野拾光体验园是由街道、庙湾、棉老三村联建的集体经济项目,迈出了云屏旅游从单一赏景到综合体验的步伐。“云屏镇作为旅游乡镇,乡野拾光体验园不仅延伸了乡村旅游产业链,而且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产业支撑、党员参与、群众致富的发展之路。我们计划将花椒园、核桃园建设成开放式园区,扶持一批榨油作坊,游客既能体验现场采摘花椒核桃的乐趣,又能购买到绿色核桃油产品。”云屏镇党委书记吕彬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野之上,万物生长,乡野拾光,在怡情山水中,山、水、田园互为依托,为观念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支撑。在云屏镇店子村,国家级非遗项目“两当号子”节目表演,每年直接带动约20户群众年人均增收超3000元。同时,每年间接带动云屏镇店子、黄崖、铁门等村农户线上线下销售,有效助推了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高亢嘹亮的号子声穿越林涛,从大山云雾间传来。林明亮学唱号子已经有30余年,如今是两当号子艺术社的骨干力量。近年来作为两当号子艺术社的领头人,他带领歌手们积极保护传承两当号子,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希望。他说:“从我们这里发源传唱的两当号子,是山里人的精气神,是绿水青山间无形的资产。我们要把两当号子唱好,唱到全国各地,吸引人们都来旅游,推动我们这里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这些年,以云屏镇店子村为中心的几个村子,参与传唱两当号子的热情越来越高,传统文化在文旅融合产业中的作用也显而易见。歌手们拍抖音、微信视频来宣传家乡,传播面非常广。比起前些年,人居环境面貌越来越好,人的素质和精神面貌也越来越靓。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在采访行程的最后一段,我们沿着大沟方向,来到城关镇戚家村时,宽阔的村道蜿蜒前行,一幅干净整洁、小桥流水、繁花掩映的村庄图画,使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同行的城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永良,是戚家村的包片干部,他介绍说,入村的这条沟道,曾经垃圾遍布、污水横流。经过小流域治理,大沟已经成为村庄的一处景观,美丽河道、淙淙流水,不仅唤醒了一条溪流的生机,也调节着村庄的内环境,还为菜农提供作物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如今的戚家村,家家户户环境整洁,居室窗明几净,美丽庭院,和谐家庭,处处体现着乡风文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曲干部群众共同谱写的乡村振兴新歌,在山山峁峁间奏响。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