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重走中国西北角|非遗·剧次元:打造先锋剧场 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2-09-30 09:37:06

过去,川江两岸的船工们在木船上喊着号子,把船拉到目的地,翻浪,过江,一代一代人喊着相同的号子。直到现代,航运技术改变了长江上的木船,川江上没有了木船,木船上也没有了船工的号子。

将川江号子搬上舞台

船工们有了新的去处,被安排在跟船务相关的各个单位。时间悄然而过,这一批川江上最后的船工们老了,平均年龄上了60岁,一个名叫曹光裕的重庆人将这批老船工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演出队,演出的内容就是他们以前每日都喊的号子,也是传承了3000年的号子。川江上没有了号子,但舞台上有了号子。号子所承载着船工们坚韧与无畏的精神却从未消失,劳动人民的不屈与勇敢随着号子长久飘荡在时间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波浪前行。

这就是属于国家非遗文化的魅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就像它所承载的精神一样,展现出了永恒的生命力。

邹建明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带着笑意。作为一名重庆人,邹建明十分自豪重庆的川江号子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一名醉心于文化的舞台设计师,邹建明觉得川江号子还可以属于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新舞台。

“现在表演川江号子其实是在演绎、赞美、讴歌曾经在川江上负重前行、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的船工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劳动人民。”邹建明说,“我们在设计表演舞台的时候,不一定要有很大的空间,也不一定要有很大的场景,但是要把原生态的川江号子保留下来,这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2022年6月19日晚上8点,川江号子唯一国家级传承人曹光裕打造的川江号子原生态互动体验剧《大江传歌》登上了全新的舞台——“非遗·剧次元”启幕音乐会。

川江号子表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而精的先锋剧场

“非遗·剧次元”是由邹建明亲自打造的重庆首个非遗小剧场,在解释这个名字的时候,邹建明说:“这个‘剧’首先是以非遗为主题的剧,同时它也可以代表为剧场,还可以代表是音乐剧、舞台剧、歌舞剧,”体现这个剧场的文化多元与包容性,“‘次元’则是强调在多维度或者更高维度的艺术视角来传播非遗文化,还有个目的是吸引年轻人来关注,走进剧次元关注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

非遗·剧次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此之外,这个名字还有更深的含义,“‘元’,元曲也,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后来发展成为昆曲,昆曲也叫中国戏曲的百戏之主,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我们想用‘元’的意涵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邹建明致力于将非遗·剧次元打造成小而精、美而雅的演艺新空间,这并不容易,需要多年的艺术沉淀和经验积累。邹建明多年的工作是引进高品质的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在重庆大剧院演出,由于这个工作的关系,邹建明一直很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关注非遗文化。在他平常的工作中,他也会有意识地将非遗文化融进舞台表演,“包括非遗文化当中的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邹建明说。正是长期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以及舞台运用,邹建明开始期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非遗文化,“刚好我们自己有了一个空间,我们就利用这个空间推出了以非遗为主题的剧场。”

非遗·剧次元内部休息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逐渐走上正轨的非遗·剧次元在接下来还会不断推出新的表演舞台,以新的形式传承非遗文化,在小剧场里,邹建明希望来的人能够“看非遗文化的戏,吃非遗文化的小吃,喝非遗文化的茶”,浸入中国非遗文化中,感受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作者廖欣宇、刘中石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本科生;指导老师曹国林、李娟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