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獠牙特技表演
秦腔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剧种,它以其家底深厚、题材多样、个性鲜明而驰名于神州大地,并对我国戏曲发展、衍变有过重要影响.秦腔,既体现着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气质,广阔无垠的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又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大西北人民特有的性格特征、感情…
2014年6月10日 21:00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派武术
崆峒山,作为人文始祖黄帝曾经问道的圣地,因而被世人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中华文化便从此源远流长。同样,《史记》尔雅中记载:空同人武。因而,这里也成为中华武术的发祥地,开中华武术之先河,成为崆峒、少林、武当、峨媚、昆仑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史称崆峒派。
2014年6月10日 20:59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池小曲
徽县古称河池,地处秦岭山系西南麓陇南山区,地域局促,小国寡民。自古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民间社火,这种作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产,就在这片狭小的河谷盆地寂寞地生长起来。在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今天
2014年6月10日 20:33
春官进门有规程,先要给掌柜的开财门;上开一对天财门,两座狮子虎沉沉。下开一对地财门,地下龙脉往上升。一开东方甲乙木,又增寿来又添福。二开南方丙丁火,老少安康消病魔。三开西方庚辛金,秤称银子斗量金。
2014年6月10日 20:31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小曲
秦州小曲,甘肃省传统民间文艺的一个品种,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秦州小曲以演唱具有人文情节的剧目(折子或段子)为主,配以文、武、器乐组合而成的完整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
2014年6月10日 19:52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谷道情
甘谷,古称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县,迄今有2680年,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史称“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巍巍朱圉雄峙,滔滔渭水长流,名山大川,载于《尚书》。
2014年6月10日 19:51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平弦
河州平弦古称“平调”、“述调”,1949年以后也称“临夏平弦”,其主要演奏乐器为三弦。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积石山县、和政县、永靖县等地,是婚宴寿诞、佳节假日及公园、茶园常见的演唱曲种。
2014年6月10日 19:49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歌
兰州太平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甘肃省兰州地区春节时以地方方言演唱的独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娱乐形式。旧称“皋兰太平鼓武曲子”、“兰州太平鼓曲子”、“武歌”、“社火武曲子”等。
2014年6月10日 19:48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勤小曲戏
民勤小曲戏,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民勤县名“镇番"故名。当地又称之为小戏,相对秦腔大戏而言,是流行民勤 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据载,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 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
2014年6月10日 19:45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厢调
这是一曲发祥于现白银区水川镇并曾广泛传唱于水川黄河两岸以及甘宁青等地的甘肃地方曲种;这同时也是一曲参照元朝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而创作并用当地方言演唱的甘肃地方曲种。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地乡民经过重新挖掘整理,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4年6月10日 19:42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半台戏
半台小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戏曲品种,针对于“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故称之为“半台戏”。
2014年6月10日 19:40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家班子木偶戏
邵家班子木偶戏的表演用的各类木偶和道具均由自己制做。木偶在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该木偶戏唱腔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
2014年6月10日 19:37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南高山剧
陇南高山戏是我省一个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因发源于陇南高山地区而得名的戏曲剧种,据说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14年6月10日 19:35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甘肃皮影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是又结合了本地的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
2014年6月10日 19:34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宁木偶戏
俗称“肘胡子戏”或“泥头子戏”。由艺人操纵木偶进行演唱,可在台上唱,也可在地上挡上帷幕唱,有小型、灵活、方便的优点,演出剧种、剧目和大戏一样。
2014年6月10日 19:32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战鼓
黄河战鼓的主要器具有锣、鼓、等,配合道具有门旗、彩旗、令旗、鼓车 等。黄河战鼓以叨喳子的形势口传。黄河战鼓的严密性、技巧性、配合性、应变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领,熟练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黄河战鼓的关键。表演程式以鼓为主,锣钹辅之。
2014年6月8日 23:03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鞭杆舞
秦州鞭杆舞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的秦岭、杨家寺及周边乡镇一带,主要以秦岭乡的斜坡村最为集中,经过21世纪初的挖掘整理,影响范围逐年扩大,受益人数达4000余人。
2014年6月8日 23:01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傩舞
万载傩舞,又称《跳魈》和《搬案》,除表演驱鬼捉鬼外,还以舞蹈形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驱瘟除疫、人丁兴旺。万载傩舞由 24人表演,表演者都必须头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装。面具均由香樟木精雕而成,并都必须请华山教的土师进行“开光”,
2014年6月8日 23:00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夹板舞
秦州夹板舞属民间舞蹈范畴,它是由数十名身着青衣白云边、腰系彩绸带、头结布巾的男子,个个手持云阳板,在黄罗伞盖、飞龙旗、飞虎旗、五色旗的引导下,在锣鼓并吹奏乐伴奏下,在震耳欲聋的自制铁炮声中起步,列队沿街行进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
2014年6月8日 22:59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卜楞民间舞
拉卜楞民间舞蹈(卓)的表演形式灵活随便,有一定的程式,无道具,无统一服饰要求,参加表演的男女身着生活便服,一般讲究的是藏式长袍和藏式衬衣,腰系红绸腰带,脚穿藏式长筒靴,冬戴狐皮帽,夏戴礼帽。
2014年6月8日 22:58
  • 1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