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钦木”
“哈钦木”的兴起与繁荣和拉卜楞寺有着极深的渊源。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图1哈钦木表演州府所在地,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是中原地区和安多藏区连接的纽带,历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商贸集散地。
2014年6月8日 22:56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
永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秦时代和秦汉之时,在这里生活过的民族有羌、戎、月氏、乌孙,之后有匈奴、鲜卑等,至唐代后期为吐蕃所据,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舞蹈。位于永昌西北15公里处的大泉水库北面山崖石壁上
2014年6月8日 22:55
河州北乡秧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流传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永靖县境内的传统秧歌舞种类。北乡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受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北乡秧歌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不仅保留了黄河民间文化的古韵遗风
2014年6月8日 22:53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政秧歌
和政秧歌,是流传于甘肃省和政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主要用于春节期间的社会表演。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政秧歌,具有深厚地群众基础和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其特色鲜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
2014年6月8日 22:50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符灯舞
太符灯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村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用于民间社火表演,于2007年榆中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发现,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太符灯舞借用《封神演义》里的人物
2014年6月8日 22:47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啣山秧歌
马衔山秧歌(马(口卸)山秧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衔山秧歌主要流传在甘肃兰州市的榆中县马衔山一带,涉及80多个村落4万多人口。自汉代以来,这里就是羌族、藏族、蒙古族等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地区
2014年6月8日 22:25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台狮子
舞狮活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各地玩法基本相同。但青城有一种玩法则别具一格,必须用长条板凳或者方桌搭起高山架来玩,并由猴子和猩猩配合表演,动作惊险玄妙,故事幽默有趣,且表演者必须有武术功底才能登山表演
2014年6月8日 22:24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祝土族安召
美丽的土乡,有挺拔的山峰,清幽的山谷,葱郁的树木,静穆的田园,潺潺的溪流,还有那些禽鸟,野花和蜂蝶……美好的景致时时刻刻地陶冶着土乡人的心灵,使他们随时随地想跟大自然和声,情不自禁地唱出纯朴的山歌,跳出欢乐的舞蹈。
2014年6月8日 22:23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乐顶碗舞
民乐顶碗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民乐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洪水镇是民乐顶碗舞的发祥地,顶碗舞集杂技与舞蹈为一体,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等特点,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
2014年6月8日 22:21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宕昌羌傩舞
陇南大地曾经是氐羌民族生产生活过的主要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或多或少的还存在这氐羌民族的文化遗风。陇南市宕昌县的羌傩舞,又称木家藏族凶猛舞,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这一舞蹈源自于宕昌古老羌藏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
2014年6月8日 22:20
酒泉本土的社火,都被本地人称做“老社火”,受移民文化的影响也有叫做“秧歌子”的。“福禄车”就是流行在酒泉民间的一种较为古老而传统的社火舞蹈哑剧。也是春节期间酒泉人民非常喜爱的主要社火形式和重要的娱乐节目之一。
2014年6月8日 22:19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城徒手秧歌
庆城徒手秧歌,是流传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任何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19世纪30年代曾在解放区流行
2014年6月8日 22:17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州小调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张掖一带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演唱形式,演唱时通常由乐队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乡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弹唱。特点是语言朴素、恢谐、幽默、滑稽、逗趣、易于上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14年6月8日 22:16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花儿
临洮花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花儿”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在回族、东乡、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中流传。
2014年6月8日 22:15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尼土族民歌
音乐特点及其分化与土族社会民俗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土族封建礼教思想笼罩下形成的一系列土族民俗、风情致使土族文化雅、俗分化,进而形成的“家曲”、“野曲”才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土族民歌中仪式曲的社会功能性尤为突出,虽本身属于精神文化领域
2014年6月8日 22:12
唢呐艺术是一种汉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
2014年6月8日 22:10
康南毛山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在甘肃省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山歌形式。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2014年6月8日 22:09
锣鼓草又叫“打锣鼓草”,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康县康南地区田间地头,类似于劳动号子,但又比一般的劳动号子更具有表演性的一种劳动歌舞形式。
2014年6月8日 22:07
“两当号子”是,甘肃省两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当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称号。
2014年6月8日 22:06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民歌
陇东民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东部庆阳市及平凉市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也称庆阳民歌。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陇东革命根据地时产生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军民大生产》等曲目
2014年6月8日 22:05
  • 1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