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消费"高门槛"下甘肃文化消费结构形成"怪圈"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6-01 13:21:1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一边是卡拉OK、酒吧红火异常,一边是表演剧院、文博场馆乏人问津。人们还时不时地会产生“晚上干什么”、“双休日干什么”的烦恼。由此看来,文化市场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想办法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还要引导群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调整消费结构。

  为了解决文化消费不高的问题,近日,兰州市政协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例如低保户、农村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对看电影、看戏等进行补贴,以在逐步改变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文化消费不平衡现象,提高文化消费率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

  也有专家认为,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说明当地群众主动享受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文化生活参与度低、满意度低。就此,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文化消费离不开“贵”字

  近日,《绿野仙踪》木偶戏在兰州火爆推出。该剧由中国木偶艺术团创排,是兰州人民剧院专门针对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安排的一场儿童戏剧。

  为了给儿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王静在演出预报前就来到人民剧院购买《绿野仙踪》木偶戏剧票,但还是未能如愿。王静说,票价220元、150元、100元、80元不等,按最低价算,全家三口也需240元。

  “对孩子喜欢、有益身心的演出,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掏钱。但是现在大型剧目和传统艺术类演出,不管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票价动辄以百元为单位,将老百姓拒之门外。”兰州第七中学一位姓张的老师说,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剧目火爆全国,走向了世界,但这些创始于甘肃的经典剧目,有多少甘肃人看过?主要原因是票价过高,老百姓只能望票兴叹。

  中国老百姓看了一百年的电影,现在居然“看不起了”。一部普通电影的票价在50元左右,再加上一些零食,工薪阶层确实消费不起。西北师范大学讲师王新告诉记者,原来看电影是一种最平常不过的文化消费,而现在却成了“奢侈品”。“高价消费才是文化消费不高的主要原因,我刚工作时一年的书报费也就几十元,而现在只订几门专业的书报,一年下来就要上千元。”

  歌舞剧、音乐会等大型演出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大众消费的秦腔、相声等小型演出,一般工薪阶层也逐渐消费不起。王新说,兰州市不足五人一台戏的小戏园,每人的平均消费要30元左右。记者在白银路一家相声馆了解到,这里每位最低消费120元,并且只能容纳100多人。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里,导游的讲解费也在百元以上。

  近几年,茶馆不分东西南北,在各大、中城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喝茶本来是一种文化,但现在却成了一种身份,茶馆过于高端,一杯茶动辄几十元、几百元,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采访中,很多人对文化消费的感受就一个字———“贵”,因为贵,许多人对其敬而远之。

  火爆异常的背后

  在兰州的各大剧院,不论是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上演之时总是场场座无虚席,火爆异常。

  兰州的文化消费真的如此火爆?剧院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座无虚席,不过是“虚假繁荣”,大部分观众是通过不同途径拿到赠票的,只有少部分观众是自己掏钱买票进场的。大多数经典剧目的演出美誉度高,可是往往叫好却不叫座,市民主动掏钱去看演出远未形成气候。因此,演出越多,剧院赔得越多。好多剧院以承接大型论坛、讲座及会议来赚场地的租费。

  兰州金城剧院的程院长介绍,他们确实以承办大、中、小型会议和演出为主,由于演出大部分都是包场,所以不牵扯观众是否有所减少。随着物价的普遍上涨,水电费、物业费、人员的薪酬待遇,以及演员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费用也都有所上涨,票价上涨也在情理之中。整体来看,新剧目很受市民欢迎,传统剧目有时要通过一些渠道送票,看的人很少。

  兰州太平洋华联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建武对此也深有同感,电影院虽然没有不同途径的赠票,但并非外界所看到的一片繁荣景象。近几年,多部影片的票房虽然屡破历史纪录,但观影的人次却呈下降趋势。虽然现在票价比十几年前高出十几倍,但是对于影院来说,价格仍然在合理范围之内。“现在甘肃的电影价格都是发行最低限价推着往前走,好几次电影票价全国疯涨时,兰州各大影院都按兵不动。”

  兰州东方红影城营销策划部的王晶表示,针对甘肃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各大影院推出了许多优惠活动,总体来说票价不高,一部3D影片通过优惠也就30余元。而现在各大影院的装修、配置档次,和全国经济发达城市相差并不大。

  相对于改革后的电影院,一些剧院票价的制定过于死板,没有对消费群和所提供产品进行质量分级,高昂的票价普通百姓自然承受不起。

  王新分析说,比如一场成本20万元的演出,有的剧场估计只有40%的上座率,那么每个座位的价格就高;如果剧场觉得会有90%的上座率,那么价格自然就会相应地降下来。虚高的票价只要能卖出去20%至30%,演出方也能维持收支平衡。

  消费结构形成“怪圈”

  城市家庭可能会一个月去高档酒店吃几次大餐,去KTV娱乐会所消费几次,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去图书馆看书、去剧院看一场大戏。也有人可以在酒店一掷千金,却舍不得花几十元看演出。

  甘肃省图书馆业务处副处长陈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省图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读者比以前多了好多,近年来通过多次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书刊展览、知识讲座、大型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完善、丰富图书馆的功能和项目,但有些市民仍宁愿去公园、棋牌室参加娱乐活动,也不愿来图书馆。

  “现在生活成本太高,每月租房子就要花掉1000元,再说,公司的电脑能上网,能看书、看电影什么的,根本不用花钱买书和碟片。”某证券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文化消费有了多种方式,许多人更愿意在网上下载电影或者在电影频道看电影,专门到电影院看大片的人自然大大减少。剧院的一些传统剧目中青年人都不喜欢,而经典剧目价位太高,大多数青年人消费不起。

  面对文化高消费,大多数老百姓八小时以外只好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上网冲冲浪。即使搞些其他的娱乐活动,也不会玩高消费。一项城市调查数据显示,在文化消费中,人们的休闲娱乐消费占了很大比例。这项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常做的休闲项目主要集中在去动物园、公园登山、打麻将等活动中,说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主要集中在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的活动上。

  文化消费貌似一片火爆的背后,是文化消费结构的失衡,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乃至危机。王新说,上世纪80年代群众参与文化消费的积极性比较高,不论农村还是城市,消费结构都很平衡。那时,农村虽然都是露天电影,但观看人数很多,而且中老年人都乐于观看。城市的歌舞厅、剧院里,则满是干部、工人、学生。今天的文化消费阶层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和有钱人,而且大多数倾向于卡拉OK等娱乐活动。这一切,都缘于文化消费的“高门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