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立足白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采取强力举措,倾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新石器时代众多民族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陇上,周秦先祖从这里走向中原,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艺术宝库,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夏河拉卜楞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武威白塔寺是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以及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都极具盛名,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群堪称世界瑰宝,武威出士的铜奔马被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民族民俗文化绚烂多彩,产品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体,极具个性和特色;红色文化星罗棋布,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现代文化闪耀时代光芒,《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里程碑。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在全国第五位,堪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在甘肃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髓,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造“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考虑是,围绕“一带”建设“三大基地”。“一带”就是围绕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建设文化产业带。“三大基地”,一是建设关中一天水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这个基地国务院己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规划。着重围绕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周秦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等,进行发掘、保护和产业开发。二是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着重围绕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西夏文化、五凉文化、边塞军旅文化、生态文化以及工业和科技文化等,进行发掘、保护和产业开发。三是建设兰白都市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着重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进行发掘、保护和产业开发,打造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甘肃将采取强力举措,建成“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一是着力发掘文化资源,增强甘肃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二是着力发展各类园区,增强文化产业的要素集聚力。三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四是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增强文化产业的资本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