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文化市场"冷热不均"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6-04 12:39:2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是当今消费的一种新时尚。但受新兴文化的冲击,文化消费市场冰火两重天。

  文化市场“冷热不均”

  5月11日晚,兰州相声茶社剧院,台上相声、小品精彩异呈,台下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该剧院工作人员王超说,每逢周末及节假日,相声茶社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近年来,兰州先后涌现出圣贤雅轩、德艺坊等专门的小品、相声茶社,环境、场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独没有变的是观众的热情,“吸引观众的最主要的东西,还是曲艺内容和价格。”王超说。

  王超介绍,一些火爆的文化产品很通俗,这恰恰就是平民文化的力量,“基本上就是纯娱乐,没有教化的因素。”

  5月12日晚8点,兰州星美影城售票处的买票人排着游龙般的队形,当天电影放映表上排得满满当当。该影城负责人告诉记者,之前《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曾让这里连续一个月一票难求。在快餐文化占据文化产品主体地位的今天,年轻人是快餐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然而,反观一些传统文化消费场所,人气却显得颇为冷清。5月15日下午5点,在兰州市图书馆,记者发现前来看书的市民稀稀落落,偌大的阅览室里不足10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兰州市图书馆每年都会举办多种活动吸引市民前来借书、读书,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毕竟大家现在生活太忙碌,读书的时间太少,目前到图书馆借书、读书的大都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

  兰州一中退休教师汪海告诉记者,“图书馆里一般都挺冷清的,现在年轻人的娱乐项目越来越丰富,从书本里获得快乐跟其他娱乐方式比,显得太慢了。”

  观念决定消费结构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里的艺术含量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参加了各类基础艺术培训,同时各类高品质展览、讲座、演出,丰富了一部分人的文化生活。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展览、讲座和演出的贵族化倾向严重,“门槛”太高,数量太少,所以影响的人群不够广泛,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还远远未得到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艺术需求依然强烈。

  该人士认为,当前城市文化与休闲产业结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传统的独体文化经营机构想再依靠单一模式是无法生存的,构建城市文化市场必须引导各类消费模式集聚,这样才能形成综合性产业链条。

  文化消费水平不高,群众主动享受文化的意识还不够。一份关于“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显示,城市农民文化生活满意度低,参与度低。

  在调查中回答“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是否方便时,约有69.6%的人选择“不方便”,约有26.0%的人选择“还可以”,只有约4.40%的人认为“方便”。

  调查显示,看电视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日常文化娱乐形式,选择率约为95.7%,位居各种文化娱乐形式之首。

  调查认为,尽管当地文化站、室有相当的认知度,但农民参与文化站、室组织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评价也不高,主要是参加活动“不方便”。文化部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省图书馆业务处副处长陈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从图书馆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宣传上还有点欠缺,一方面图书馆的场地比较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正像一位艺术家所说的,朴实的文化才是百姓真正需要的,是扎根于生活的,也是能长久生存下去的。无论是“草根文化”还是“茶肆文化”,一旦成为“奢华品”,也就和百姓渐行渐远,即使是发放消费券让民众去消费。果真如此,文化就失去了自身最宝贵的东西,会失去茁壮成长的根基。

  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秦绍敏指出,目前甘肃文化消费市场刚刚形成,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水平较低,更主要的是收入逐渐增多的市民,以文化作为休闲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缺乏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及自身文化品位的审美需求调整。一部分观众被“炒作”牵引,盲目消费,比如芭蕾舞只认俄罗斯的团,只看《天鹅湖》;严肃音乐只听交响乐等。在文化消费上唯孩子是从,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这些都成为文化消费的阻碍力量。

  让文化融入生活

  为解决文化消费不高的问题,兰州市政协曾建议政府采取适当措施,如低保户、农村群众等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对看电影、看戏等文化消费进行补贴。这样,可以逐步改变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文化消费不平衡的现象,在提高文化消费率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

  兰州市政协建议,应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等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积极吸纳民间团体、企业和个人等注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文化产业拆借市场,鼓励非文化企业将剩余资金转借给文化企业,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困难。

  另外,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如营销策划人才、创意人才和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懂文化、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兰州文化产业人才的人才高地。

  秦绍敏认为,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众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他建议,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通过学习、教育和有效的引导,提高消费主体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消费主体,在中小学中增加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比重,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精神文化消费的习惯。目前,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

  除此之外,对于许多普通百姓而言,进行文化消费面临着“硬门槛”和“软门槛”,“硬门槛”是指文化场所过于高端、票价过于昂贵,“软门槛”则是指一些现代艺术形式与普通百姓的需求难以对接,比如芭蕾舞、交响乐、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未必适合所有人的胃口。

  兰州市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认为,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说明群众主动享受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这是文化生活参与度低、满意度低的症结所在。当前城市文化消费市场建设应更多突出市民文化消费色彩,在依法监管、反对恶俗的基础上,平衡产业发展方向,以满足大多数群众需要。

  据中国社科院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测算,目前,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1/4,文化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现实的空间可开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