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文明创新区”建设要突出民族文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01 10:25: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上,一定要突出甘肃民族文化。陈自仁教授说,民族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民族历史文化,一个是现存的民族风情文化,这两点在甘肃都很丰厚。如果能把临夏、甘南建成民族文化旅游基地,一定能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深层次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历史上,陇原大地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汇区,还是中原文化和中亚文化、西南亚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门户。”陈自仁教授说,陇原大地多民族文化的交汇,至少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前。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属于甘肃地方特有民族。除了散居各地的少数民族外,甘肃还有大量的民族聚集区,其中,民族自治州2个,民族自治县7个,民族自治乡39个。甘肃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的历史,也是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历史。甘肃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是甘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特有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构成了一部绚丽多彩的甘肃文化发展史。

  陈自仁教授说,在甘肃的民族文化中,临夏、甘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因而建议在这两个地区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临夏、甘南一带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学。如民族神话、民族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以民族史诗为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从已搜集到的资料看,篇幅超过120卷,约100万诗行、2000万字,如果加上异文本,篇幅则更大。仅从字数上看,《格萨尔》远远超过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堪称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再如临夏和甘南的民间歌谣,如农田歌、牧歌、号子、工匠歌、颂歌、讽刺歌、正义歌、情歌、仪礼歌等,其数量浩如烟海,难以计数。此外,流行于这一地区的民族神话、民间传说,也是不胜枚举,是我省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临夏、甘南一带有无与伦比的民族民间艺术。以音乐为例,甘南有藏戏音乐和民歌,其中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酒歌等影响深远;临夏有数不胜数的“花儿”音乐。全国著名的几大“花儿会”,几乎都在临夏,如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炳灵寺“花儿会”等。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乐器和器乐,如藏族的鹰笛,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咪咪,舟曲藏族的口弦等等。拉卜楞寺还有影响深远的藏传佛教音乐。舞蹈方面,有回族的《花儿舞》、《宴席舞》、东乡族的《哈利舞》、《哲兹白》,保安族的《宴席舞》、《扇子舞》、《斗来舞》,藏族的《卓》、《朵迪》、《池哥昼》等。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有卓尼的洮砚、临夏的砖雕和彩陶,甘南的唐卡等。

  陈自仁教授认为,我省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了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的内涵,同时,也应该是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应突出的一个亮点。

  “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适时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的设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弘扬甘肃文化、发展甘肃经济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陈自仁教授说。他建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在投资上一定要选准项目,要慎之又慎,不能急功近利,尤其不能臆造。在人文景观建设上要深思熟虑,一定要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历史不是面团,想怎么揉就怎么揉。目前,除深圳有成功的例子外,其他为人文景观而建人文景观的都以失败告终。建设人文景观,不能盲目一拥而上,要有雄厚的文化积淀为支撑,要有广大的群众和旅游者的参与来扩大内容。否则,建成的那一天也就是失败的那一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