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王伟:提升和壮大甘肃特色优势文化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04 11:04:4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特色优势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反映了特定区域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文化相区别的人文特色。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迫切需要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的支撑。这是尽快提升甘肃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提升和壮大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文化投入。目前,甘肃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都还处在一种初级状态。基于这种现实,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从甘肃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集中自身优势,建设一批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产业化基地,建立多条文化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群,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项目带动、投入拉动,推动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要大力强化产业人才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至关重要的竞争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甘肃许多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源,许多优势资源没有做大做强,与缺少优秀文化人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事关能否顺利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经营有方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要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到甘肃创业,形成甘肃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源库。要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三是要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体系。要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着力优化调整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龙头企业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文化产业规模与层次。要以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等板块的文化项目为载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四是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品牌凝聚和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它在给地区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发展。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甘肃特色优势文化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当前,一方面围绕甘肃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挖掘和发扬自身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进而打造具有甘肃特色优势的文化品牌。

  五是要不断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这些新兴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文化发展的新领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六是要积极营造文化发展环境。要以文化体制创新工程为基础,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面向市场转企改制,建立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体系,强化政府监管监督职能。要充分发挥金融政策作用,在文化企业发展项目的投资审批、土地供应、金融支持、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要调整财税政策,向文化产业倾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要建立文化产权交易规则和制度体系,为各类文化产权流转提供平台。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