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杨光祖:对“罢看”《文学报》的一点想法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4-14 14:30:0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收获》主编质疑《文学报》,说要“罢看”《文学报》,我觉得作为他个人行为未尝不可,别人没有干涉的权力。但以此否定《文学报》“新批评”栏目,认为李建军等人批评莫言、贾平凹诸人文章是“文革”式的批评,我却不认同。

  理由如下:一、文学作品一旦发表,别人就有批评的自由,即便过火一点,也未尝不可。当代文学下滑的原因就是表扬太多,批评太少。看看现代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严厉、严酷,当下都还差得远。与此同时,当前的文学创作现状远不及那个时代。鲁迅生前就备受各方批评,甚至严重的人格羞辱,但似乎并没有毁灭掉他。二、如果觉得对方批评得不当,完全可以反批评,没有人剥夺你的发言权力。三、把正常的文学批评上升到“文革”高度,认为是“纯意识形态的思维,‘文革’式的刻薄语言,感觉是已经疯掉的批评家要把有才华的作家逼疯!”——似乎言过其实了。李建军的文章我看了,我觉得还是文学批评,并没有什么问题。虽然刻薄了一点。至于说,“要把有才华的作家逼疯”,如果一篇文章真能逼疯的话,那这个作家也太脆弱了,他就不是优秀的作家,也不配继续写作。

  李建军在这篇文章中说,“由于获得‘诺奖’造成的光晕效应(glittering generality)和光环效应(Halo Effect)的影响,莫言的恋乳癖和恋污癖的趣味倾向,他的渲染酷虐事象的‘嗜血主义’的价值取向,他的极度任性和主观的写作模式,有可能给正在成长的青年读者和正在学习写作的青年作家带来消极的影响,会把他们引到一条很不宽阔平正的文学路途上去。”我个人觉得说得极好。就我的阅读经验,和我询问看过莫言小说的朋友,他们都有这个感觉。甚至有学者说,莫言的小说是“少儿不宜”。

  我认为,我们现在不是批评得多了,刻薄了,而是批评得太少了,太温良恭俭让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就是被我们的杂志,被我们可爱的批评家,毁掉的。要说谁毁人不倦,我觉得不是李建军,而是那些不负责任的捧杀作家的批评家,或者利益链条上的寄生的批评家。

  我觉得现在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中国作家、中国文坛,什么时候能够成熟起来呢?能够容忍不同的声音?能够给批评家成长一个宽容的空间?中国的作家能不能既能听取廉价的表扬,也能听取严厉的、逆耳的批评呢?我期待。

  (作者是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教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