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郑州最后报亭被拆除 城市怎能没有温软文化景象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4-15 13:42:0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偌大的城市,如果只有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没有温软的文化景象,会变得冷漠和僵硬很多。

  据媒体报道,4月2日晚8时30分左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城市花园路和红旗路交叉口的报亭被拆除,这是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它的消失让不少市民感到遗憾。

  作为书报杂志的集散地,书报亭与市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有效缓解快节奏带来的郁闷和心灵挤压,给都市增加散淡悠然的慢生活味道,具有一定的便民、公益和公共性质。正是因为对书报亭人文价值的认知,世界上很多发达都市都对其精心呵护,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市区有200多个书报亭,巴黎街道六个方向的大路口都有书报亭,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书报亭还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在这些城市,书报亭和市民需要、城市形象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对许多市民而言,到书报亭买报已经成为文化习惯,破坏这种文化习惯,会让都市的文化景象和文化气质受到严重破坏。偌大的城市,如果只有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没有温软的文化景象,城市精神就会变得冷漠和僵硬很多,更容易产生精神沙漠和生活庸俗化。拆除所有书报亭,看似小事,影响的却是公民文化生活和城市公共形象。

  针对城市建设中书店被挤占、书报亭越来越少的问题,2011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曾提出要求,要把解决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等当成大的文化建设。对于拆除书报亭,郑州市有关部门的解释是“还路于民,规范经营”.理由虽可理解,但拆除书报亭是事关公共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大事,不经讨论就“一刀切”,显然过于武断。在公共事务听证制度已经成为常态的当下,郑州市一纸行政命令就拆除书报亭,缺乏必要的信息公示、公共互动和问计于民,存在明显的程序缺失。

  事实上,就算是为了让路于民、规范经营,只要政府重视市民文化生活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也同样可以做好。以杭州为例,杭州市邮政局斥资2000多万元,对全市386个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除了买报纸、杂志,市民还可以在这里缴水电费,甚至买飞机票和省内长途汽车电子客票,一系列便民服务内容的增加使报刊亭俨然成了市民的“百事通”.面对城市管理和文化发展的难题,杭州变“堵”为“疏”,通过升级管理,既保留了书报亭,又让书报亭发挥更大功能,成为“便民亭”.

  思路的转变,会让城市管理效应得到巨大提升。只要城市管理者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科学合理地推进城市建设,消失的书报亭就可以回归,成为城市的亮丽文化风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