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张兵:华夏文明资源与甘肃地域文化特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 兵 时间/2013-07-25 14:12:5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巴蜀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玉门关遗址

甘肃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巴蜀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地域性特征

甘肃在古时为雍、梁二州之地,春秋时属秦和西戎,秦置陇西郡,西部属月氏,汉时为凉州,元属甘肃和陕西行省,取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得名甘肃。清置甘肃省。因境内的陇山为历史名山和历史上将省境特称“陇右”,故又简称陇。甘肃地处蒙新、青藏、黄土高原交会地带,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乌鞘岭以西、北山和祁连山间为长约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自古丝绸之路通过这里。甘肃是一个呈西北—东南向分布的狭长型省份,东西长达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全省有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北山山地等六大地形区。气候从东南到西北,由亚热带湿润气候过渡到温带干旱气候,河西走廊降水尤其稀少。

甘肃有着丰厚的文化内蕴,而这正是其独具的自然环境、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甘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孕育、衍变的结果。由于受典型的高原地貌、风寒干燥的气候条件、短缺的地表径流和相对贫乏的生产生活资料等组成的特殊生态环境的影响,甘肃古代居民强烈的生活需求与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反差,从而形成甘肃古代先民固有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自我意识。驾驭并征服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是甘肃人内在气质的核心,加之农牧文化的交互影响,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精神面貌:既充满活力、刚毅豪放、不拘一格,又循规蹈矩、保守念旧、容易满足,是封闭与开放的双重变奏。

历史性特征

甘肃所处的陇右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一点,已发掘的大量石器时代遗址和史料记载均为明证,而神话传说与历史遗迹的印证与考索,则更使这一文化轮廓日益清晰。天水卦台山与人文初祖伏羲氏的传说,泾川王母宫与周穆王的因缘,石器时代遗址所昭示的文明与辉煌,诗史铸就的周人、秦人发祥历程,所有这一切均蕴含着初萌期甘肃文化的基因。至于甘肃境内华夏文明的历史嬗变之迹,在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上体现得最充分。陇山以西、新疆东部往东,尤其是现甘肃境内,至今仍遗留着不少秦、汉、明时期的长城遗址;甘肃境内还有不少古城遗址,如黑水国遗址等,每座古城均隐含着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人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此外,丝绸之路的开通给甘肃文化带来了无限活力,使其在民族融合进程中所形成的过渡性特点愈加突出。石窟艺术与宗教文化是甘肃文化最高成就的体现。甘肃境内,石窟寺遍布丝绸之路沿线,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中的雕塑与壁画所蕴含的艺术韵味,是华夏文明艺术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佛教文化氛围涵茹之下甘肃人想象力与审美体验的完美展示。

融合性特征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甘肃地区很早就是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重要熔炉,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使这里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扩散、交流与融合的交接点。如甘肃最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就是在汉唐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轨迹中发展起来的。以秦州而言,除麦积山之外,武山水帘洞、甘谷大象山的石窟艺术,在雕塑、建筑等宗教遗产方面集中代表了当地佛教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特色。可见,甘肃文化的大发展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至明清时期,中国汉文化圈在长期扩疆拓土和域内空间差异缩小的过程中趋于定型,作为地域文化类型之一的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亦更多地表现出文化的趋同性。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促成了甘肃文化的渗透性与包容性特征。所谓渗透是指甘肃地区不同民族在文化、精神间的渗透;所谓包容则是指甘肃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海纳百川般的气度,以及它对各种文化广泛的吸收与接纳。在这里每个民族都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情感与文化上的交流与认同。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交往起初是在浅层互动,进而由组织联系进入社会系统,扩展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联系,这既表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要,又体现了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民族间的交往与渗透,有时是和平的,有时却异常艰辛,有时甚至伴随着民族大迁徙与民族消亡的遭际。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还增强了甘肃文化的创造性与延续性。甘肃人民是富于创造活力的人民,在盛传于陇原大地的伏羲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中,已透露出勃勃的创造生机;近代以来在陇原大地不断发掘出的大量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劳动工具、房屋、墓葬等文化遗存,均是甘肃先民创造精神的体现;而那些绚丽夺目的彩陶艺术、石窟艺术,则更是甘肃文化充满创造活力的象征。正是这种创造精神,才使甘肃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也才使甘肃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而这种创造精神不仅没有割断不同时代的甘肃文化,反而使其保持着更好的延续性。甘肃古代民族中,羌、氐、戎,甚至党项均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巨变,但其文化性格与品质却至今仍记录在我国的典籍中,其风俗习惯至今还渗透、保存在陇原民风中。

动态性特征

甘肃作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开始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地域文化就以其鲜明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准而兴起,并在中国早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华夏文化发展为汉文化并形成汉文化圈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甘肃文化始终伴随着汉文化的扩散吸引而趋同;又因人口流动,民族迁移,统一与分裂的波动而趋异。甘肃文化依赖地域之便,东与属于中原文化的三秦文化唇齿相依,使汉文化得以在此流传发展,加快其文明进程;同时它又地处中西交通的要道,西与属于沙漠、草原类型的西域文化毗邻,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正是在这里得以与中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可见,陇原作为黄河上游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是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因而成为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明与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甘肃文化与西域文化相比较,具有更多的中原文化特征;与三秦文化进行比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这种过渡地带与文化优势,既促进了甘肃自身文化的发展,又为三秦文化和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张 兵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