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泾川出土宋代“舍利陶棺”,经修复后安放于大云寺舍利塔地宫中。
2012年底,泾川县城关镇村民要在新建的大云寺东墙外拓建道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李晓京给当地著名文化学者张怀群打电话,问他修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当时,张怀群正在北京出差,他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小心,小心。”
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证明,在泾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动土”,确实要十分“小心”。
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2004年、2005年的时候,大云寺遗址已经保护起来了。当时,张怀群就发现,这里的“文化层”特别厚。所谓文化层,是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张怀群说,一方面,这里的瓦砾层很厚,有的地方中间几乎没有土;另一方面,这里是黄土高原,挖出来的土却是黑色的。“这就是迹象,下面肯定有东西。”张怀群当时还拍了照片,记下了这个地方。
果然,村民们在朝东取土的时候,就发现了“文化层”。然后,他们开始向西取土,结果,张怀群说:“只是取了一铲土,就发现了佛像,这么多的佛像。”这个时候,已经是2012年12月31日的上午了。这一处发现,被称为1号佛像窖藏坑,共出土文物240多件(组)。
“发现佛像以后,要把上面的浮土去掉,去土的过程就向东移,因为西边已经是大云寺的东墙了。东移的过程当中,又发现了一尊单体佛像,唐代的,我们马上就把佛像抢救回来,然后把这个地点保护了起来。”
2013年3月17日,在对单体佛像遗址进行清理的时候,又发现了2号佛教窖藏坑,共出土文物33件。
至此,共出土佛教造像270多件,造像年代上至北魏早期,下至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宋等时代;质地有石质砂岩、青石质、陶质、泥质,大部分佛像有彩绘,其中贴镀金的佛像约8件左右;造像内容包括弥勒、交脚弥勒、释迦多宝、维摩诘、思维菩萨、净瓶观音、菩萨,以及千佛碑、造像碑、造像塔、经幢等。
面对这么多精致的佛像,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考古专家就认定,这是古丝绸之路上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真正见到舍利子。
一块方砖上的惊喜
惊喜总是突然来临。
2013年1月9日,在对1号佛像窖藏坑进行清理的时候,张怀群一直在现场。五六个月之后,他在接受人民网采访的时候,依然沉浸在这种惊喜当中:
我正在(1号佛像窖藏坑)照相,突然有人喊:“哎,有发现,有发现!”我过来就照了第一张相,照下来以后,大家一看,不是佛像,是砖,方方正正那么一个砖的建筑。我最后去看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陶棺,陶棺的后面有一块碑,它就是一块砖,一块铭文砖,露出了一角。
(上面的字)就是“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就看不清了;然后是“龙兴寺曼殊院”,又看不见了;然后呢,“余粒”,余就是多余的余,粒就是一粒两粒的粒。
我一看到,就马上给李晓京说:“这里面有舍利子。粒呀,余粒呀……”他推断,“余粒”一定是接着前面一行在说舍利子的数量。“我们当时想,就是10余粒,或者20余粒,或者是30余粒,就是这么个意思。”
砖铭上的非常信息
那个方方正正的砖的建筑,按照惯例应该叫“地宫”,处于1号佛像窖藏坑东侧5米处,四面砖封,东西长约1.95米,南北宽约0.85米。因为实在太小了,太简陋了,所以在整个发掘过程中,都被称为“疑似地宫遗存”。地宫内置一具陶棺,头西尾东,那块铭文砖就立在陶棺的尾部。
铭文砖边长33厘米、厚5厘米,方方正正。砖铭共425字,阴文,字迹清晰可辨。其中正面19行,416字,最多的一行27字,最少的一行13字;砖脊铭1行,9字。
铭文一开头就说:“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念法华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
张怀群没有想到,“余粒”前面,既不是“十”或者“二十”,也不是“三十”,而是“二千”!
这一段铭文,提供了关于这2000多粒舍利的许多信息:
瘗埋时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五月十二日,即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距今整整1000年。
收集人员: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僧人云江、智明。这说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泾川有一个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龙兴寺”。专家因此判断,宋代的“龙兴寺”,与唐代的“大云寺”、隋代的“大兴国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也说明,收葬这些舍利子是云江、智明两位和尚的个人行为。这似乎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个地宫如此逼仄和简陋。
瘗埋地点:龙兴寺曼殊院菩萨殿内。值得注意的是,舍利不是埋在佛塔下,而是埋在大殿内。
但是,这么多的舍利,经过多少时间、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来的呢?
从铭文可以看出,龙兴寺的两位和尚云江和智明,不仅修行很好,而且关系很铁,为报答佛恩,普济众生,两人发宏愿要不遗余力,供养舍利。为收集这些舍利,他们先后用了20多年时间。
关于收集舍利的方式,铭文中说:“或逢人惠施,或良会所获,或恳鬻殊乡,或输诚多士。”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邵正春先生翻译为:“有的是施主所赐,有的是游方偶得,有的从远方购来,有的则是诚心从众位贤者那里求来的。”张怀群先生则说得更通俗:“一种就是发愿,把心愿说一下,好,有舍利的地方,就把舍利交给你;还不给,第二种办法,就是买下来;第三种,交换,用法器等交换下来;第四种,已经有20多年了,感动了寺院的住持,好,送给你。”不幸的是,在选好了瘗埋地点之后,云江和尚就去世了。所以,瘗埋的时候,并没有云江参与,而且,从铭文看,参与的僧人也不多。不过,有“赐紫义英稽首”,即皇帝赐给紫色袈裟的大和尚义英参与,规格也不低。
2013年与宋代“舍利陶棺”同时出土铭文砖一方,铭文清晰可辨,通俗流畅。砖铭全文如下:
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念法花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馀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
智明爰与同院法眷云江,道味有契,水乳无疎,孤洁依投而亲行愿,故相遘遇也。皆承师训,俱受佛恩,将何报于覆焘,复何普于济瞮?
岁月随缘,因果远趣,曰:佛灭度后,八斛四斗分布舍利,遗迹具瞻,戒定惠证,感通应现,明圣兴隆,而身心志向,且愿力岂捐,固铭性炼心,行住坐卧,励至二纪余,或逢人惠施,或良会所获,或恳鬻殊乡,或输诚多士。初终不罄,数满二千余粒。奇哉,宝瓶珠转,牙骨星流。
一日稽颡曰:幸卜丰坚于自院中,历劫无坏,长世载遇。天上人间,愿力非舍矣。不幸云江迁化,瘗事复失。今日智明奉葬酬愿。法教昭彰,上善得获于定果,同因祈会于龙华。远仗圣贤,加备绍嗣矣。
铭云:于缘有果兮明世出家,瞻佛奉法兮善不可嘉。莫为释子兮积功累德,同志操修兮茂实去花。设舍罗兮无为利用,灭波吒兮辩正除邪。求一粒兮轻水透,水礼神异兮净意开花。报四恩兮傍及九有,同佛会兮利乐河沙。
当州本寺管内惠照大师、赐紫义英稽首,助缘比丘义演、表白大德义捷、小师惠远。梁吉书刻。
助缘埋葬弟子陶知福。
(铭文部分文字及标点经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邵正春先生较订,最后一行为砖脊铭)
揭开陶棺里的秘密
2013年泾川出土的宋代“舍利陶棺”在未开启前,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了CT扫描,图像清晰显示出陶棺中6个舍利瓶的具体位置及其姿态。
从疑似地宫中出土的陶棺,深灰色,长约0.45米,因为严重破损,所以能看到里面的两个木匣子。
如果如砖铭所言,那么,“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就一定放在这个陶棺里。至于木匣子里还有什么,人们不得而知。
无疑,这具陶棺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慎重起见,2013年1月17日,省市文物部门决定将陶棺整体搬迁到泾川县博物馆重点保护。
6月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张勇剑教授和她的团队进驻泾川县博物馆,对陶棺进行清理。
她介绍说,陶棺严重破损,大量泥土灌入其中,陶棺中的漆盒也非常脆弱,为了进一步掌握陶棺内文物的摆放情况,不给文物造成二次伤害,6月8日,她们对陶棺进行了CT扫描。张勇剑所说的漆盒即陶棺里的木匣子,因为外面有一层厚厚的油漆,张勇剑更喜欢把它叫做漆盒。
CT扫描显示,陶棺中共有4个透明的球形瓶样容器:右边一个较大,左边三个较小。同时发现,中间部位有两个很小的方形透明物。四个球形的瓶子,与历次发现的舍利瓶非常相似。这个时候,张勇剑才说:“看到了很惊人的东西。”
对陶棺“发掘”工作正式展开,也更加谨慎。她们用小刷子、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清理灌入陶棺中的泥土,不敢有任何一点马虎。
6月11日,她们从泥土中发现了一粒晶莹剔透的颗粒物。大如米粒,质若美玉。张勇剑小心翼翼地用小镊子夹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小盒子里。
从砖铭上关于舍利的记载,到CT影像中舍利瓶样的容器,再到这一颗晶莹剔透的颗粒物,有过舍利出土经历的张勇剑判断,这就是舍利子!
一个小小的陶棺,光清理泥土就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共清理出多枚佛骨,20多颗七彩石(古人称之为“七彩舍利”),6个舍利瓶,散落在陶棺里的舍利子1000多粒,以及国内罕见的金丝线标本和丝织物遗存……
张勇剑介绍,陶棺左边3个较小的舍利瓶装在一个漆盒里,右边较大的一个舍利瓶装在一个漆盒里。中间部位那两个很小的方形透明物,原来以为是佛牙,结果也是两个舍利瓶。左边三个舍利瓶中,一个从漆盒中掉落,瓶底开裂,其中的舍利全部散落了出来。此次清理出的1000多粒舍利,就是从这个舍利瓶中散落出来的。也因此,央视记者在报道这次考古发现时说:“我们才有幸近距离看到了舍利的真容。”
漆盒是木胎,木胎已完全腐朽,漆皮也因为年代久远,极易断裂。为了不损坏漆盒,专家们采用打包平移的办法,将两个漆盒一点一点挪出陶棺。因为技术原因,两个漆盒目前都未打开,其他舍利瓶中到底有多少舍利仍不得而知。但张勇剑判断,全部舍利的数量,可能和砖铭中记载的“二千余粒”高度吻合。中国佛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汪海波先生在谈起这次发掘时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非常重要。”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
从1013年葬于泾州龙兴寺菩萨殿内,到2013年于泾川大云寺遗址重见天日,期间相距整整1000年。
对于舍利,民间一直有“千年一现”的传说。一千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等不住的,但对于向善守正的佛教文化来说需要的仅仅只是耐心。
有一首歌叫做《千年等一回》,歌词中有两句歌词被多次重复:“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
1000年前,云江、智明和尚收集、瘗埋舍利时,他们的心声一定是这样的。1000年后,2013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十二日,新落成的泾川大云寺举行了隆重的佛舍利安奉法会,此次出土的1000多粒舍利安放在了大云寺舍利塔地宫之中。对于云江、智明两位和尚而言,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
从1964年,到1969年,再到2013年的“千年一现”,49年间,三次出土舍利,对于泾川而言,这一定是一个世界传奇!
这个传奇背后,一定珍藏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历史密码、社会背景和佛教文化故事。 (本版图片由张森林先生特别提供)
关于舍利
舍利,也称舍利子,梵语,译成中文为灵骨,原指佛祖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结晶体,包括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称为佛祖舍利。1964年、1969年泾川出土的舍利均为佛祖舍利。
后世把诸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圆寂后火化凝结成的结晶体也称为舍利。诸佛,包括佛祖在内的佛。2013年泾川出土的2000多粒舍利,就是诸佛舍利。
舍利多为颗粒状,大如米粒,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一般认为,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杂色者则系综合所成。
舍利是佛门珍宝,供养舍利被视为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标志,也被视为一个地方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