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遗珍甘肃:麦积山石窟上迷人的微笑(2)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韵 孙永刚 时间/2013-08-31 20:38:0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丝绸之路开通后,甘肃因其咽喉地段的特殊位置而成为印度、西域与北方、中原之间的桥梁。在这里,运输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在这里,各种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一种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极强的艺术风格。

炳灵寺石窟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1963年。当时甘肃考古队在一个距地面45米的大石窟里发现了一则题记,其中墨书的“建弘元年(公元420年――记者注)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样隐约可见。专家说,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窟题记,直接标明了炳灵寺石窟的开创年代,也为甘肃乃至全国石窟的分期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因此,题记所在的169窟也有了“中国石窟标尺”的美誉。

(本文图片均摄自麦积山石窟,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李韵摄)

图片摄自麦积山石窟(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

炳灵寺石窟位于当时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附近,因而其佛教艺术受到了同时代西方、南方和中原的多重影响,如罽宾(音季宾,汉魏时西域国名——记者注)高僧昙摩毗的画像,南方地区流行的无量寿佛信仰和长安地区的《法华经》图像等,都在这里有反映;藏传佛教的影响通过这里的大量明代壁画而体现。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交接地带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是佛教初传入汉地时中国早期石窟面貌的特殊证据。

虽然因修缮关闭,我们没能看到传说中著名的169窟,但山崖上密布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和造像已让人兴奋。那些大的窟高15米,宽20多米;最小的,仅半臂高,但里面的佛像也依旧栩栩如生。西秦时期的造像大多高鼻深目、身体健壮丰腴,异域特征明显。而我最爱的是秀骨清相的北魏时期佛像。它们都带着一种神秘的微笑,于宁静中透出百般慈爱。除了宗教的圣洁外,它们还彰显着人性化的美,让人在平静中体会出心灵关爱的温暖。

图片摄自麦积山石窟(孙永刚摄)

图片摄自麦积山石窟(孙永刚摄)

马蹄寺石窟群虽然不是丝路申遗点,但作为早期佛教石窟寺的典型代表不容错过。它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仅从它的地名就不难看出,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

在千佛洞1号窟,一位菩萨身着富有西域特色、饰有孔雀花纹的圆形摆裙,面部晕染采用突出人体质感的凹凸晕染法,专家说,这是佛教传入后与本土文化融会后呈现出的艺术风格。这样的例子在马蹄寺石窟群不胜枚举。

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的马蹄寺石窟群,16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北凉、北魏、隋、唐、西夏、元、明以来的精美彩塑和壁画,生动地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佛教造像和绘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金塔寺里的悬塑飞天可谓一绝:飞天身体悬在中心柱外,凌空飞舞,如同从天而降。有趣的是,这里的飞天不似常见的纤细妖娆,而是以稚拙为美,每个飞天都是“婴儿肥”的脸蛋,身体也圆滚滚的,充满孩童般的天真。 (光明日报记者李 韵)

< 1 2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