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这个文体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很霸道的文体,似乎作家不写长篇小说,就不是作家,起码不是好作家。于是,长篇小说如雨后野草,蜂拥而出。而那些动辄一年一部甚至数部长篇的妄人也似乎有了大自信,信口雌黄鲁迅,原因就是他没有写过长篇。
看着这些言论,我多次慨叹鲁迅的伟大,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如何去做。他不去写长篇小说,不是他写不出一部长篇小说来,而是他感觉到自己对长篇小说的思考不成熟。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不做则可,做则一定要有独创性,要有超绝古人的地方。那种拾人涕唾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他曾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人有懂。”
读鲁迅文字,包括那些书信,我直觉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结构,还有那种节奏、韵律。但他一直没有找到。这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一再延宕,以至于最终放弃的很重要的原因。鲁迅是一位有强烈文体意识的作家,他非常懂得文学的形式之美。杂文的独创,散文诗的创作,还有格式独特的小说,都体现着他的不苟且和他的文体之讲究。茅盾说:“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而这个“新形式”都是与他的生命相连,他从来不为形式而形式。他的写作就是自己生命的歌唱。
朱自清多次尝试写小说,但多次失败。他后来就转而去写散文,成就自己的文学英名。他早年还写诗歌,成绩不凡,后来可能也感觉到自己更适合写散文,遂废而不写了。周作人一生写随笔,但就文学成就而言,也没有说就比那些写长篇小说的低多少。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深度发展,给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到目前看,负面作用似乎更大。这里不谈别的,只谈长篇小说。据权威人士说,中国目前每年出版长篇小说1000多部。有人说,已经接近2000部。这里还不包括那些网络小说,那些自费出版的小说。这么多的长篇小说,谁能看完呢?谁又有心情去读完呢?
很多人喊叫,当代文学已经远远超过现代文学了,可是当代文学有多少作品可以让我们再三去阅读的呢?当代文学的高度达到鲁迅的高度了吗?我曾经说,文学不是打群架,说那边人多,那么就赢了。就长篇小说来说,数量可以说很多了,质量上也有几部作品说得过去。但绝大多数其实是无法阅读的。作为批评家,每年读最少几十部长篇小说,真是一种摧残。很坦率地说,我这几年已经很少阅读长篇小说了,除了追踪几位作家之外,别的都是翻阅一下而已。余华的《兄弟》读了之后,恶劣印象至今无法摆脱。他的近作《第七天》现在争吵很厉害,有杂志约稿,我婉拒,不敢去读了。
我一直想,为什么如今的中国文坛,长篇小说如此火爆?我想,不外乎两个字:名、利。就利益来讲,稿费时代,写长篇小说远远大于写散文、中短篇小说;就名来说,写长篇小说容易宣传,而且容易触电。如今很多作家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像电视剧脚本,他们未动笔之前就开始想着被哪位导演相中了。这是一种与自己生命无关,与灵魂无关的纯机械工作而已。
看着大量的作家放弃自己擅长的散文、诗歌,或者中短篇小说,纷纷挤入长篇小说的行列,我不禁为之惋惜,为之三叹。他们本来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能够坚持下去,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但他们耐不住寂寞,都去写长篇了,而且一年一部,几年不见,已经出版五六部长篇了,但论起影响来,似乎没有人知道。不过,厚厚的几部长篇拿出来,作家自己感觉都很有成就。见到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竟然都已经几部长篇小说,而且一写就是上百年,从晚清写到当代,看着让人恐怖。本来,小说写百年历史风云,真的是需要大魄力、大才气、大见识。这么大的历史跨度,有几个作家可以拿下来?我觉得为文需要野心,但野心不要太大。
一个作家,他的能量也是有限的,除了福克纳、左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少数大师。本来是一座贫矿,偏要创作数部长篇小说,甚至几十部长篇小说,究竟能有多少含金量?你的精神矿藏能承载这么多的文字吗?恐怕连作家自己都不清楚。
由于出手太快,文字都顾不上打磨,小说内容也直接从微博、网络粘贴。是时代太仓促,还是作家太着急?抑或作家已经没有消化现实的能力了?好的作家必须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当代作家创作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视长篇小说如进自家厨房,从名作家的注水写作,到青年作家的胆大妄为。认真看他们的作品,连最基本的长篇小说的结构都没有,甚至不懂得何为结构。他们以为字数凑够几十万字,那就是长篇了。
我曾说过,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伤害,似乎并不比政治小。
一个作家,就他的创作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