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盛世重光——揭秘甘肃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千古之谜(3)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常舒清 时间/2013-12-13 10:57:0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一个地方49年间三次发现佛舍利,第三次发现佛骨、诸佛即所有佛舍利二千余粒,又恰恰在距安奉整整一千年之际,又在满一千年之日安奉,举世无二。这一事实,已把泾川造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三次发现佛舍利、唯一发现佛祖和诸佛舍利最多又是唯一千年一现诸佛舍利并佛骨的原地,泾川必然成为全世界佛教徒和众生朝圣佛舍利的圣地。

 

新出土的宋泾州龙兴寺地宫铭文砖,记载瘗埋2000多粒舍利并佛牙佛骨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1号窟局部

泾川大云寺正在清理中的地宫砖刻一角

大云寺地宫东侧发现的佛像窖藏。图为已出土的佛像

两朝皇帝钦定敕赐 修建泾川大云寺

隋仁寿元年、二年、四年,隋文帝杨坚三次下诏令在全国各州起塔供养舍利,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乃京畿之地,其地位似今日的沪、津、渝。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在皇天后土之下。泾川大兴国寺很有名气,其碑、其记在《四库全书》等多种典籍中均有收录。史学界认为,中国所有帝王中,以分舍利、建塔立寺、写经造像、延僧讲习,无过于隋文帝者。其分舍利建塔之举,更为特殊。隋文帝直接选择了印度的护法之王——佛教大力歌颂的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是以阿育王的气魄来“弘法护教”的。

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钦定十月十五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阿育王所建8.4万塔,是在一日同时修起的,隋文帝仁寿元年的起塔,也是"限十月十五午时,同时下石函"。时间过去89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当年七月将其颁行天下。十月,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派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又一次受到皇帝特别是这位女皇帝的青睐,大云寺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这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了当时中国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师,凝炼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镂金雕银,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以阴文隶书书法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造就了泾州大云寺的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2000余粒佛祖舍利 为何集中龙兴寺

上千粒佛祖舍利为何能集中泾川?2013年1月,在新建的大云寺博物馆东侧出土的铭文砖给出了答案。铭文砖记载: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泾州龙兴寺僧人云江和智明将收集到的2000多粒舍利和佛牙佛骨瘗埋在了寺内的文殊菩萨殿的事情。记者了解到,在目前可见的泾川方志和有关文献中,尚没有发现关于泾州龙兴寺的记载,铭文砖补充了泾川佛寺名录。

根据相关专家解读之后发现,宋代泾州龙兴寺遗址地宫砖铭文是一片记事碑,且其中记载的骚体辞赋还从没有在地宫出现过。其内容为,公元1013年五月十二凌晨3时到5时,泾州龙兴寺曼殊院,云江和智明两个念法花经的和尚,共同收集诸佛舍利约两千多粒,以及佛牙、佛骨,在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瘗藏供奉。

智明和同寺的僧友云江,佛理相通,亲密无间,为共同实现收集供养舍利的夙愿,所以走到一起。“佛涅槃后留有八斛四斗舍利分布世界各地,佛塔圣迹和舍利圣物都能瞻仰,这是佛陀戒定慧熏修成道的明证!只要我们诚心修行就能收集供养舍利。”经过20多年,智明和云江四处收集舍利,或有人来施舍所得、或法会得到、或恳求乡邻卖给所得、或名士捐赠得到,开始舍利不是很多,后来舍利达到两千多粒,这时神奇现象显现了:舍利在宝瓶里像珠子一样飞转,佛牙、佛骨也放出流星般的光彩!

魏海峰认为铭文砖还反映出舍利崇拜和供奉的另一种形式,那就是龙兴寺僧人云江和智明通过虔诚修行,经过20多年(至二季余)的四处游方,从各种渠道求得舍利进行供养的做法。后来云江不幸早逝,智明在龙兴寺僧官惠照大师、御封三品僧义英等人的见证下,将舍利和佛牙佛骨瘗埋于本寺的文殊菩萨殿内。这个信息也解释了瘗埋达2000余粒之多的舍利并佛牙佛骨的地宫遗存为什么简陋到只有不足2平方米,就是因为它处在文殊菩萨殿内,地宫之上庄严的大殿昭示着圣物的神圣吧!

大云寺地宫 开创用棺椁瘗埋舍利先河

据甘肃省博物馆出具的权威证明,泾州大云寺舍利是真正的佛祖舍利。而大云寺地宫,还创下了“中华第一”的纪录。考古专家祝中熹在《精雕盛饰舍利棺》一文中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于古印度拘尸那迦城郊的两棵娑罗树之间,火化后的遗骨被当时印度境内8个国王分别造塔供奉。后来,有19座塔布落在华夏大地,这便是时至今日我国许多佛教名刹尚保存着的舍利子的来源。按佛教本来的传统,舍利子应装在罂坛内,置于舍利塔的主室中。这种做法在中国逐渐演变为以棺椁作容器埋于塔基下之地宫,这显然是接受了华夏丧葬习俗的影响。

考古专家安忠义在《佛骨舍利流光溢彩》一文中说:隋文帝曾三次下诏分舍利起塔。第三次在仁寿四年四月八日,又在三十州建舍利塔。《广弘明集》卷17载:泾州大兴国寺起塔造函,三家各献旧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称,说的就是此事。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辛革著《塔中的秘密——佛宝》一书,则把全中国曾经藏过佛宝(佛祖舍利)的地宫,按建制年代排序,甘肃泾州大云寺塔地宫排为第一,其他依次是陕西临潼、甘肃天水、陕西扶风、河南郑州、河南密县、辽宁朝阳、云南大理、宁夏贺兰、上海嘉定、江苏南京。辛革考证,中国最早的金棺是大云寺金棺,中国古代瘗埋舍利的棺椁之制、古代葬制由泾川(泾州)大云寺地宫开始变革。辛革说:“大云寺地宫在塔基地宫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

三位专家的考证结论是:佛祖舍利最早在印度用口小腹大的罂坛盛装,供养在塔上部的“覆钵”部位,传入中国渐以地下棺椁形制供养,而以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宫,以金棺代替罂坛,泾州大云寺为最早。这就是说,泾川(泾州)大云寺地宫是“中华第一佛宝地宫”的地位,大云寺金银棺是最早的金银棺的地位,在世界上早已经确立了。

大云寺及金银棺当年的精美绝伦、鼎盛之光,我们今日可以想见。遗憾的是,明洪武年间的水患,使泾州城全城覆没,也一次性泡烂淹朽了文书档案,该城自商周至明代的辉煌历史记载瞬间化为乌有,这不仅使大云寺金银棺缺失史料,也使明代以前的安定郡、泾州治所泾州故城所有史料全无,这是人类遗产的巨大损失。因而大云寺的湮没,并非人为的禁佛毁佛所致,而是灭顶之灾的水患使在一马平川里的大云寺荡然无存,而高于大云寺石台上的水泉禅寺旧址和唐代山门至今依然完好。

< 1 23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