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渭源战国秦长城:残墙遗燧之上仍可听闻大秦雄风(3)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3-22 10:11:2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渭源的战国秦长城,属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这条长城要比秦始皇所筑的万里长城还要早半个世纪。它全部用黄土夯筑,板层清晰,遗迹较完整,在群山之上势如游龙,透露着无比的古意。

2 2200多年前修建了这样浩大的工程,实在超乎我们的想象

马家山。风呼啸,有冬天残留下来的荒草发出鸣镝的声音。看周边的山梁,梯田像是一层层散发着油香的千层饼尽情地向四周伸延。每块农田都被翻过、耕过,土黄色中带着一种鲜明的红色,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力在土壤深处的流动。

既然说,马家山是渭源秦长城保存最完整、景观最好的地段,那么它的踪迹在哪呢?

同行的渭源县博物馆副馆长朱亮一路指点:

于是那座看起来和周边的小山包一样平常的烽燧便抖抖身上的黄土,悄然挺直了身躯站立起来,警惕地审视着边地的每一丝风吹草动;在田地里,有爱美的农夫戴着鲜艳的红色、绿色的头巾,在移栽党参的药苗,田垄边遍身生长着野生沙棘的一堵土墙忽然卸下了伪装,重新精神抖擞起来,瞬间屏蔽了所有的缺陷和破绽,守护着田园……

我们下了车,看到了战国秦长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标志牌,沿着一条土路向山顶攀爬,其实在我们的右侧就是秦长城,矮处两三米,高的地方七八米,沿着山梁、山脊向身前身后无尽伸展,即使在某些地段残缺了,但笔断意连,仍然是龙蛇的气象。

在采访车上我就看过海拔表,这里的海拔多在2200多米,在2200多年前,交通不发达,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修建了这样浩大的工程,实在超乎我们的想象。

朱亮说,马家山上可以鲜明地看到战国时期秦长城的建筑特点:多建在山坡长梁上,或翻山越岭,或沿河流而筑,有的劈山削崖,外削内堙,有的以沟为堑,只筑墩台,不筑长城,有的利用自然独立的险山作屏障,无需再筑长城。长城全是黄土版筑,不打地基,直接筑在生土上。

为什么会采取黄土版筑呢?

这是因为渭源和临近的临洮陇西,一样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均为黄土覆盖,黄土粘性较好,加湿夯筑后板结得十分结实。

长城以黄土为基本材料,实际上就是就地取材,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成本。这种建筑方法是自地表向上逐层夯筑,夯层均匀,多在8~12厘米之间,部分地段发现5~7厘米厚的夯层。

果然在一处断面上,我们发现战国秦长城夯层清晰,夯筑得十分结实。

马家山山顶之上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乡村小学,空房前的空地已用作农田,奇怪的是离秦长城残墙3米的距离之内,土壤却没有翻动的痕迹,朱亮解释说,这是文物保护部门的严格要求。在城墙上,我们还看到专家用化学ps材料加固城墙的痕迹,城墙一些断裂的缝隙被填补起来,据说能有效地抵挡风吹雨淋的侵袭。

去完马家山,我们又到盐滩、阳山、庆坪对秦长城进行了实地探查。朱亮说,渭源境内战国秦长城长达近40公里,走向由西向东北方向前进。它大体上从临洮的尧甸乡长城坡,经夹槽梁,到孟家咀,进入渭源县境。沿途通经庆坪乡、清源镇、北寨镇三乡镇,相邻新寨、路园两乡镇的边沿地带,途经相邻的20多个行政村。跨越老王沟、唐家河、秦祁河三条河流,其余路线均沿高山峻岭的黄土梁峁山顶盘延。海拔在2100米到2500米之间,马家山的长城并非是最高点,最高点在清源红岘村的高咀山,第二高点是庆坪南岔湾垴2443米。

3他建立了前人未有的功业,他怎能不踌躇满志?

秦王村。坐落在关山底下、清源镇的一处寂静的山洼里。从山顶之上的来路看,秦王村就像一位画家用披麻皴的技法写就的乡村风景,浓密的地方是河川边的林木,简笔勾勒的则是比较分散的传统民居,而无比灵动鲜活的则是农田里的耕牛和村人。

来到此地,我们不是来看长城,而是来寻找一座小小的秦王庙,几经辗转,我们才找到它。据说最早的时候,秦王庙的建筑规模很是壮观,但到了现在,除了山门,它只有一座小小的偏殿保留了下来。

打开了山门,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角度,从山门里面往外边看,几束带着穗的枯草在随风飘舞,草叶之上,一轮夕阳又大又圆,带着血色、带着无尽的苍凉迟迟不落。

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为什么存以秦王名,在村子,还有一座用来祭祀和追思的同名的小庙,人们对此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这一切都要说到那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始皇。他用了25年时间南征北战,攻守分合,和谈攻伐,不断消灭敌方,壮大自己,终于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由将军王贲破临淄,灭了齐国,统一了六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最终一统天下,嬴政登基后,便决定巡视天下,安民励官,励精图治。

公元前220年,始皇帝嬴政27年,秦始皇西巡来到陇西、北地两郡。于是在渭源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秦始皇巡视的传说。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当年他年仅39岁,按古时的说法四十而不惑,按现代的标准,他还是热血方刚的青年呢!

他建立了前人未有的功业,他怎能不踌躇满志?

我们可以想像,始皇帝出巡的队伍一定是车驾如云,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众星捧月般小心翼翼地等候垂询,而从驾的虎贲卫士像天神一样威势赫赫……

当然始皇帝的出巡不完全是夸耀他的功业,有人说秦,这一狄鄕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喝着渭水成长壮大起来的,当然他对渭河源头有着深情厚意。何况在此,有他的先王昭襄王攻灭义渠戎所修建的长城。因此,西巡陇西,就是寻根拜祖回娘家。始皇帝和他的队伍探水溯源,沿渭河而上,到天水、乡道(今武山及陇西东铺一带)、襄武(今陇西县)至首阳(今渭源县)。

秦始皇要去当时的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临洮)自然就得经过首阳(今渭源),要穿越首阳的鸟鼠山和关山。

我们在脑海中可以勾勒他在渭源境内的行程:八月的渭水源头,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稼禾丰穰。始皇嬴政兴致特别好,他不顾一路的颠簸劳顿,下了御辇便催马扬鞭跨上鸟鼠山、关山。

一条关山,分水两流,东流渭水,西入洮河。沿东西两水沟谷劈开一条通道,连襄武、鄕道,西达狄道,这条通道翻越鸟鼠山、关山,成为边陲要塞。昭襄王所修筑的长城,就沿着这条通道,依山蜿蜒起伏。秦始皇登上山顶,被这雄伟壮观的山形地貌所吸引,信马逐猎。后沿城垣而下,到了山脚下的一座长城烽燧。

按民间传说,这里驻守着值更守边的更卒将士,他们跪迎皇帝于烽燧北面的边侯府衙,该衙修建在蜂斗山下的小镇旁,依山傍水,门前有街道店铺,是商旅集散之地。

秦始皇和他的文臣武将在这里住宿一夜,第二天翻越关山,沿滥水北去了狄道。此后,这里的边侯武将、地方臣民把这次巡幸当作至高无上的荣幸。为了永久纪念,后人便在边侯府内建了寺庙,取名秦王寺,将院内拴马的柳树命名秦王拴马树,神泉尊为秦王饮马井。

树已不在,井也不存在,只有香案上钟磬发出的清韵发出怀古之思。

4地表之下的文物会告诉我们什么秘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渭源的战国秦长城多是建在诸如马家山、阳山、堡子梁之上的群山峻岭之上。

朱亮引用了专家的观点,他说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相互打仗以骑兵、步兵为主的情况下,大江大河等天险不需要修建军事设施,其本身就可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的修筑正是利用以河为险,在河流的分水岭上修筑的方法。相对高度差较大、地形崎岖、变化多端的山岭地区成了既可攻又可守的绝佳地区,山地的高度为长城的守卫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空间。

看过了秦长城的地表遗存后,我在想,地表之下的文物会告诉我们什么秘密?

相比去过的高台、泾川、镇原、张家川有着丰富馆藏的县一级的博物馆,我觉得渭源县博物馆的规模要小得多,但我们还是找到了器形优美的几件战国时期的秦文物,如铜铃、铜匕等等,而最感兴趣的却是渭源县博物馆的鹿角和牛角化石,色黝黑、在陈列柜里显露着优美的弧度。

朱亮解释说,远在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如今的渭源境内气候温和,水源丰盈,草木繁茂,适宜剑齿象、野牛、斑鹿等动物生存繁衍。而实际上就是到了先秦时期,专家们的考证“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草原。”这样的地理环境,自然适合畜牧业的兴旺发展。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区局限在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辽阔的北方,北至太原,东至辽东,西至西宁,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廊都是游牧民族的广阔草场。

像义渠戎这样的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机动灵活,来去如风,给战国时期的秦、赵、燕各国带来无穷的困扰。秦赵燕三国在发展骑兵对抗的同时,也在针对攻坚战非游牧民族所长,对自身的城池防御设施加以改进,于是筑起一道长墙以助防御成了秦赵燕三国所不约同而选择的手段,他们纷纷在农区的边缘修筑长城,而我们所看到的战国秦长城就是以防卫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而修筑的。

“战国秦长城自甘肃临洮东行经过宁夏固原、甘肃环县以北,北行而至陕西榆林,再折向东北,至黄河西岸”这段战国秦长城在不经意间也成为西北的农牧分界线。秦的陇西、北地、上郡三郡“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今临洮县)之畜,畜牧为天下饶”按照这个记载,如今的渭源地区自然也是林草丰美、牛羊遍地。

按司马迁所说,秦的陇西、北地、上郡这三郡与“关中同俗”,这说明强大的秦文化的热力早已经辐射到了这里,也就是说,这里已经有了农耕人户。我们可以想见,农耕文明和牧业文明在这里碰撞交响,但牧歌的旋律却仍然在当时占据着上风。

-本期地理关键词:长城

先秦时期的长城

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战国长城防御的游牧民族

秦国长城主要针对北方的义渠戎、匈奴;赵国长城针对的是它西北方向的林胡、楼烦,正北方的襜褴、匈奴;燕国长城针对的是北方边界的东胡。

战国秦长城修筑原因

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无法抽调大军去攻灭其余的六国,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可及时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

战国长城最后的荣光

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 1 23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