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电影《腊月的春》:甘肃首部进军全国院线的电影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4-04-10 11:35:5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腊月的春》是一部完全由甘肃团队创作的甘肃题材的电影。本土影视公司、本土题材、本土演员。对于甘肃,这是个了不起的开始。还有就是,这部投资不足200万的小制作,也即将成为甘肃第一部进入院线的电影。

1

《腊月的春》拍摄现场。甘肃艺方水土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腊月的春》是一部完全由甘肃团队创作的甘肃题材的电影

本土影视公司、本土题材、本土演员。对于甘肃,这是个了不起的开始。还有就是,这部投资不足200万的小制作,也即将成为甘肃第一部进入院线的电影。

是否有理由可以期待,甘肃电影的“摊子”将由此铺开……

两个甘肃年轻人的电影梦

贾皓民又去北京了。

1985年出生的他是电影《腊月的春》的出品人,上一次去北京是在一两个月前,当时该片在京城进行后期剪片,那一次他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这一次去主要是为了这部影片进入全国二三线城市院线的事。

前两天,在北京的陈逸恒给贾皓民打过电话,眼下,电影《腊月的春》正在京城做最后一次的小调整。陈逸恒是这部片子的导演和总制片,他说此次调整是针对3月下旬影片在兰州的首映之后,根据专家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对光、片头、片尾进行小调整。

聊了几句后,两人的话题转到了片子进院线的事。

“老师,就是借也好贷也好,我们一定要走一把院线,拿出一百万铺院线。”陈逸恒说电话里贾皓民口气之坚定,让他既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他想打破甘肃电影没有进入院线的空白,担心的无疑就是钱了,怎么好,这样一来,他又得背负一笔不小的债了!”

从一开始,《腊月的春》就是靠着借贷的方式拍摄完成的。

《腊月的春》是甘肃艺方水土影视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一个影视作品。4年前,贾皓民和他高中同学李斌在白银成立了这个影视公司。据贾皓民回忆,起初他给公司起的名字叫“留影传奇”,后来改了,感觉“传奇”这个“帽子”太大了,毕竟他们只是个只有两三人的小公司而已。其实,传奇这个词对于贾皓民而言不是一拍脑袋随便想起来的,从成立这个影视公司开始,年轻气盛的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方向:“拍片不是传说,想要成为传奇。”他解释说,至少要在甘肃电影市场上他和他的公司要做到传奇。年轻人的豪言壮志总是以他们的年轻为资本的。

身无分文而要搞电影,贾皓民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年轻!”

在会宁上高中住校期间,李斌记得每天同学们都早起背书,唯有贾皓民早起是为了练武。“那时候,有同学说我长得和武打明星成龙有些像,就想着有一天也能走一条像成龙一样的影视路。”贾皓民高中选择了学理科,不过坐在课堂里,听着老师口中的宇宙天体化学分子之类的,他就瞌睡了。他清楚自己学理科不行,没有灵感,他的灵感只有看电影的时候,才思如泉涌一般源源不断。所以,时常他就通宵达旦地看电影。高中毕业后他去了广州上了一个影视学校,学的是导演和影视表演。

贾皓民在横店当着“死人”、铁匠之类的群众演员时,从甘肃政法学院肄业的李斌也在做着电影、电视剧的推广工作,包括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和一些知名大腕主持的电视节目。

尽管觉得自己比王宝强长得好看,但贾皓民明白想要“漂”成王宝强那样,基本不靠谱,在南方呆的时间长了,当地发达的影视业,多少给了他一些刺激和触动,“我上学时,很多同学在学校成立影视公司什么的。”贾皓民决定回家乡自己也成立一个影视公司,做他喜欢的东西。

电影《腊月的春》的英译名中,“春”被翻译为“愿景”,贾皓民觉得这一英译很贴切,他觉得在这里愿景寓意的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是属于影片主人公腊月的,也是影片反映的广大西部农村老百姓的,也是属于他自己的。

一个“喝过黄泥汤的”导演梦

13天,陈逸恒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腊月的春》。

“如果能再多给几天,遗憾会留得少一些。”即使到今天影片已经成型,陈逸恒还是会做这样的假设。“资金匮乏让我喘不过气来。”第一部导演处女作留给陈逸恒最大的遗憾就是资金问题。原本就短得只有15天的拍摄计划,最后也只能被缩减两天。“机子开一天就是钱啊。”

贾皓民找到陈逸恒的第一时刻,陈逸恒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钱吗?”

干了一辈子影视的陈逸恒太清楚了,拍电影就是个烧钱的事。从会宁农村走出来才闯世界的贾皓民不能不让他有这样的质疑,毕竟,拍电影不是只要年轻和有梦想就够了的。陈逸恒记得贾皓民四处筹钱的“难肠”,这个七尺汉子为找钱流过泪。

最初,陈逸恒只想着帮助贾皓民他们承担一些剧本创意之类的工作,导演什么的希望另找他人,可没想到贾皓民就认定了他,不断地追着他,整整追了一年。或多或少他被贾皓民这个年轻人的真诚打动了,还有就是他自己也是生在甘肃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也是喝了30多年黄泥汤的”,对这里有感情。更早的时候,陈逸恒的父亲、著名京剧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的陈永玲先生就来到甘肃,将自己的艺术事业传播于西部。而陈逸恒的哥哥陈霖苍也曾是甘肃京剧界的“名角”,为甘肃京剧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拿到剧本后,陈逸恒是不满意的,“大篇幅的说教,不像个电影。”尽管这个时候,贾皓民他们对这个片子的期待只是——“只要能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就成”而已。后来,陈逸恒找到杨晓文,作为甘肃职业编剧的杨晓文拼命用三天三夜拿出了一个新剧本。“多年前和他(陈逸恒)在合作电视剧《老柿子树》时欠了一个大人情,这一次要还这个情,还有,全剧组就等着本子开机,等一天就是钱啊,贾皓民那个娃娃找钱太不容易了。一次和我喝酒,喝着喝着说起给我的报酬,他只说了一句‘杨叔把你亏了’,眼泪就下来了。”这是杨晓文如此拼的原因。和导演陈逸恒一样,杨晓文这次的工作报酬都是象征性的,主要是帮忙和支持。

《腊月的春》是一部反映全省双联工作的主旋律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市委干部千方百计地帮助村民,尤其是帮扶“葛大爷”一家人摆脱贫困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使得女主角腊月实现歌唱梦想走上舞台而发生的故事。在首映式上,陈逸恒坦言了对于接拍主旋律电影时自己的顾虑:市场推行难,拍起来也难。

“接地气,说人话,办人事。”拍《腊月的春》时,陈逸恒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宗旨,他觉得艺术是相通的,主旋律的影片也应有它的艺术内涵,就像影片《焦裕禄》一样,主旋律的东西同样可以拍得非常好。感人,这是《腊月的春》首映之后获得的最多的一个好评,原兰影厂厂长焦炳坤认为该片是在近几年的甘肃电影中值得称道的一部电影。

陈逸恒记得片子在北京剪辑的时候,他曾不止一次问剪片的杨幸媛“怎么样”,等到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还是忐忑的,后来专门进行了看片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康健民一句略带玩笑的话“这个小玩意让我哭了三次”才让他有了点自信。

“这个片子也就碰上了陈逸恒,碰上了我。”杨晓文毫不讳言,如果没有他们俩,这个片子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一直以来,陈逸恒都没敢说成功。“可贵的一点是,由这个小制作的电影,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在百花齐放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这也是一条可探之路?”

一部真实反映农村贫困的电影

不管是借贷拍电影还是花钱进院线,贾皓民抱的都是“赌一把”的心态。

“就算输了,输了就从头开始。”贾皓民抱负远大,他抱着一定要在甘肃电影市场上干出一片天地的决心。这几年来,他们也调查了甘肃的影视公司的发展行情,据说,各类影视公司数量有七八十家,不过,在他看来这一行业在甘肃发展的层次不一,总归脱不了一个“乱”字。

“固定的技术达不到外界的认可,鲜有电影作品,多是见不了观众的不成功的制作。”贾皓民不想自己的影视公司也覆蹈这样的路子,希望趟开一条新路。

甘肃电影市场的这种状况,杨晓文很清楚,他说,“我们这里的一个影视公司如果拍一个影视剧,几年都缓不过来。”

李义是电影《腊月的春》的总顾问,这个片子的资金多是由他想办法借来给贾皓民他们的。当初为什么支持贾皓民这个会宁大学生,李义觉得是因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韧劲。李义回忆与贾皓民共事期间,贾皓民多次表示要买个设备去搞婚庆拍摄增加一些收入。虽然这个想法最终都被他否定了,但他很感动于贾皓民的拼劲。

“当初准备拍的是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后来这个本子拿到北京找到相关专家看了后,因为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太多而被否定了,后来贾皓民他们到会宁去采访的过程中确定了双联这一题材。”李义原为白银市政协副主席,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的贫困有着现实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在会宁县城的一个农村,李义见到了一家四口,穷得连吃饭的碗都没有。他直言这个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的片子,可贵的一点就是它真实反映了西部广大农村还有不少贫困百姓这一现实。

《腊月的春》进院线的前景,贾皓民心里早有数,他估计至少要赔个五六十万。尽管这些钱从哪里去找,他尚且不知,但他知道这个钱是一定要舍出去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反映西部农村的片子是一块空白,我们来自农村,就想做我们熟悉的这一块,当然它们绝不是戏说农村的东西。”

陈逸恒知道贾皓民想要的是什么,就在前一段时间,因为片子要进入院线,所以很多后期要重新制作,比如录音要重新补录,如果在兰州补录,效果会很差,但如果演员都到北京去,费用又是一笔负担,还有有一个演员,只有一句对白,是不是也要去北京?“最后,贾皓民拍板全部去北京补录。我不知道在甘肃搞影视的有多少人有他这个气魄。至少我知道他不是在忽悠我,也不是在忽悠观众,他是在追求艺术、追求一种精神,这是一个做事的态度。”陈逸恒欣慰地说道。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