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北上—长征在哈达铺》:红军长征北上在哈达铺的故事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4-04-21 11:16:2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陇南市委市政府、宕昌县委县政府、武汉嘉泰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的4集革命历史纪录电影《北上—长征在哈达铺》将在央视科教频道每日22时的《探索·发现》栏目进行首轮播出。

看红军长征北上在哈达铺的故事

《北上—长征在哈达铺》今日22时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年正值长征八十周年纪念,昨日记者获悉,从今晚起至24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陇南市委市政府、宕昌县委县政府、武汉嘉泰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的4集革命历史纪录电影《北上—长征在哈达铺》将在央视科教频道每日22时的《探索·发现》栏目进行首轮播出。

看点一:微观视角对宏观历史的真实记录

1934年9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红军不得已开始了战略转移,最终成为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1935年9月20日,饱经磨难的红军终于突破腊子口天险到达位于甘肃陇南宕昌的哈达铺。这是红军在历经雪山草地等险恶自然条件后,来到的第一个富足平和、物资充裕的城镇。在这里,哈达铺的人民尽其所能热情款待了这群看起来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却举止有礼、目光炯炯的长征战士……

据了解,不同于以往忆苦思甜的回顾式书写,《北上—长征在哈达铺》在创作手法上将以哈达铺这座久已被遗忘的长征途上的小镇为叙述主体,以新时代的细微视角重新挖掘和讲述一段鲜为人知但却代表历史拐点的长征往事。为实现微观视角下对长征这段宏观历史的真实记录,创作团队不仅以流畅跌宕的叙事结构和电影化的视觉语言,重现历史情景与事件细节,更以前后4集的长篇篇幅对此历史拐点的前因后果展开了一次全新的审视与梳理,以此寻找中国革命胜利的启示。据悉,该片在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初次审查中就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肯定。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但是以往很多描述长征的影视剧作品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史实,哈达铺对于长征,对于红军,乃至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都被大大低估了。本片第一次把这段史实清晰完整地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看点二:新鲜史料第一次面世

据悉,本片邀请了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军史专家陈伙成参与创作,由极为熟悉长征史的他执笔撰写了本片的学术底本。在他的帮助下,出品方挖掘到了很多新鲜史料。在以往的长征史中,哈达铺被定位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但因为此次新发现的史料,哈达铺的定位已经在史学界被进一步提高到“红军长征北上终极决策地”。

看点三:宕(音“炭”)昌读音的第一次正名

据悉,自魏晋南北朝羌人建立“宕昌国”后,就使用“宕”字,读音为(tàn),意为百姓安居乐业,引为政权稳固之意。当地人也一直沿用这个读音。但是,在以往的汉字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中,宕字仅有一个音即(dàng)。为规范汉字读音起见,本片最终的播出平台中央电视台对于汉字的读音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只能采用工具辞书的确定读音,即宕(dàng)昌,消息传到宕昌,遭到了当地群众的反对。最终,在宕昌本地及出品方的共同努力下,民政部委托中国地名学会于今年2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甘肃省县名‘宕昌’审音论证会”,最终,将“宕”字的“tàn”音在常用字典词典等汉字工具书中注音予以认可,将“宕”字定为多音字,读“dàng”时与原来注释相同,读“tàn”时注释为“宕昌(tànchāng),甘肃省县名”。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说:“这是40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首次对县级行政机构名称进行审音定名。”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