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大地和城市的突围——评徐兆寿先生的新作《荒原问道》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杨天豪 时间/2014-05-08 00:05:5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相对于徐老师以前的作品,这本小说很明显有了新的突破,这对作者,对读者都是生命新的旅行,都是一次灵魂新的荡涤。

当再次见到恩师徐兆寿先生时,苍白的脸,清癯了很多。但那双智慧的眼睛还是那么明亮深邃,更显出收获的恬然,手上贴着厚厚的药布。师母心疼的说:“徐老师来家里害怕影响小说创作,就一直呆在复旦,由于不习惯那边的气候,来时冻手肿的厚厚的,同时得了关节炎。”当我拿上那本厚厚的四十几万字的沉甸甸的小说时,仿佛那不是小说,而是滴着鲜血的心。那是导师在那样严寒的条件下以身体为代价而换取的果实,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一个作家对职业宗教般的虔诚和朝拜。如果没有儿童般的好奇,殉道般的赤诚,光凭意志和决心是很难完成的。

作家每次的新作都是本人从灵魂和肉体的一次新生、一次涅槃。

相对于徐老师以前的作品,这本小说很明显有了新的突破,这对作者,对读者都是生命新的旅行,都是一次灵魂新的荡涤。

一、形式的创新:二元叙事前呼后拥

1、大地和城市的纠结

徐老师以前的小说,主要把范围放在大学校园,对象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非常日记》、《非常对话》,《生于1980》、《幻爱》、《非常情爱》等。但这次小说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题材上都又是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只有胸怀高尚美好的人类精神,足踩在现实的土壤中,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他的作品才能不断有创新,才能给人类带来或者精神上的,或者情感上的,或者道德上的启迪和抚慰,他的作品才能是有利于人类的,才能被人们记住,他的艺术生命才能长寿。当然,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前后都有相承的东西。正如丹纳说“一个艺术家的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像之处”。但如果一个作家的前后作品交替雷同,那他的艺术道路也只能止步不前。布封说“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我一直关注着徐老师的创作动态。这次的新作真的又是一个惊喜。首先从题材上,本书一改以前只写城市或以城市为主的“都市化”小说。小说第一章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我在好问先生的这部传记中即会描写他那些离奇的人生经历、情爱纠纷,还要伴随着他不可捉摸的命运探讨大地与城市的命运”。在这里,大地从狭义的理解就是“农村”。农村成了这部小说很重要的部分,而且我感觉这部小说最成功的部分还是大地部分,那清新的农村气息,野性的荒原景色、朴实的家乡父老、澎湃的男女激情、鲜活的人物形象,样样都写的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读着读着我真吃惊的想:作者如果以前就写乡土小说,是否取得的成果比现在更大?拥有的读者比现在更多?这是个读者疑惑的问题,也是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伴随着对大地和城市的思考,两个出身和命运完全不同的人走进了读者的视野。一个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主人公好问先生,即夏木。另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我”,即陈十三。虽然出身不同,但在命运的大网面前,人人都是陀螺,鬼使神差的两个人都在大西北的河西生活过,都最后走向了同一个学校。小说里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面:师生恋、反右派、劳改、放羊、倒插门、偷情、当医生、打狼、做老师等。小说以四十六章为限,很明显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大地部分,而后面是城市部分。当然,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农村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和准备,没有了农村的根,城市生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花之果。而城市是主题的升华和深化,是主人公在大地和城市之间苦苦突围的最后皈依。但小说可以结束,人物的命运却刚刚又是个新的开始……在这里,农村既“大地”、既母亲。她敞开宽广的胸怀,迎接每一个疲惫和受伤的儿女,抚慰他们精神的创伤,治愈他们灵魂的黑洞。等儿女们羽翼丰满,她又将他们放飞,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但同时,她又等着游子的归来,大地母亲是灵魂的摇篮。好问先生正是经过了这样的生命历程。正如作品所言“他到城市后,发现他其实更爱大地”。我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眼里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双子沟这块贫瘠善良的大地救了好问先生。给他妻子儿女,给他生活的勇气和面对困难的坚强;教会了他生活的知识、做人的原则。双子沟用她的双乳哺育了好问的心智和灵魂。所以在作品最后,当好问先生反复遇到坎坷的时候,他总是情不自禁想起那块大地。突围,大地?还是城市?

2、两条线的平行交织

徐老师以前的小说多是辐射式结构。围绕一条主线可辐射出好多枝枝杈杈。且每一章都有标题,如《幻爱》和《非常情爱》等都是这样。这种小说的好处是线索清晰,缺点是情节简单。新作《荒原问道》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创作结构。而采用平行发展的“双线式”结构。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既可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又可为人物的命运提供发展的平台,最后两条线索汇织在一起,形成圆拱状,饱满而精巧。中外好多名著都采取的是这种结构。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且新作里面省去了以前惯用的标题式章节。这使得文章更显得圆润流畅、一气呵成。《荒原问道》一条以好问先生为主线,另一条以“我”为副线。两条线交织发展,共同演绎了中国大地从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宽广的的时空。小说主人公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爱过、恨过、痛苦过、彷徨过。但他们从没有停止对光明的追求,从没有停止对真理的思考。小说演绎着“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代人的经历,一家人的生活就是一个国家的生活”这样的主题。

二、格式的开拓:现代性手法暗香浮动

1、独特的叙事

有人评价鲁迅的小说特点是“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可谓一语中的。其中“格式的特别”主要指鲁迅先生的叙事特征的多样性。如《孔乙己》中叙述者角度很巧妙。首先是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看孔乙己穿着破烂,后来是通过酒店的伙计来看孔乙己和酒客的,再到后来,小伙计也被隐藏在背后的作者所看。这就构成了三元叙事角度。这样的叙事充分放大了悲剧中的喜剧性。可以说,《孔乙己》的成功和这种独特的叙述是分不开的。同样。小说《荒原问道》也有着这种巧妙的叙事技巧。本小说一改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叙事策略。整个叙事角度被安排的非常巧妙。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没有很高的驾驭写作的能力是万难完成的。文章的主体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角度的。“我”在叙述自我,也在叙述着好问先生。如“ 我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近二十年,他不断向外伸展不断向上挺直,本来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现在仅成了中心,那片桃林已不在……”。这是以“我”为叙述者演进着情节的发展。“我在A 市的M大学教书,名片的正面写着教授、博导、博士、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所所长……”。这都是“我”的自我叙述,这种叙事的好处是真实感很强。随着叙述焦点的变换,“我”又对好问先生叙述。“又有一次,我远远的看见他在校园里散步,很想上去打个招呼,可看见他向另外一条路拐向图书馆去了”。而且在叙述好问先生时,人称由第三人称常常转换为第一人称,让人更感到叙述的真实性。如写好问先生反思的句子“反思,他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命运之神!我从三岁开始,父亲就让我背诵《诗经》、《论语》、《离骚》和唐诗宋词等四书五经和文学……”。但在整部小说中,隐含的作者常常出来说话,增强了文章的预设性,拉大了叙事空间。如“女士们!先生们!我首先得告诉你们……”这便构成了三元叙事。这种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对故事的演绎和情节的推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小说作者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叙事方式和叙述角度。

2、节奏化语言

除了形式、取材、叙事等的现代性外,本书还在语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长短句结合,准确恰当的用语句的长短和汉语本身的节奏感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环境的不同。如在描写和第八任女友分手时的荒谬和猝然时,那段很长的长句的描写。这种意识流手法在西方现代派手里常常用,如《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等待戈多》等。当形容一个人一天的快节奏生活时,文中又采用了大量的短句。这很好的表现了一个人被现代化和机械化异化的无助与空虚。如八十三章全部是短句的运用。“两点,我结账。她说早结了。我说,那好。我要送她,她说,不用,我也有车。红色的马自达。她上车,我看着。她说,过来。我过去。她说,吻一下我。我吻了一下她。各自散开。一路上觉得不真实,想笑。”这种短句的表现方法西方广泛运用,但可能大量被采用,主要以此为写作手法的要数海明威。他的小说语言都简短有力,人们把这种语言结构叫做“海明威式短句”。

三、思想的探询:生命跋涉柳暗花明

一部伟大的作品最能震撼人心的便是他的思想性。

花言巧语、沽名钓誉在文学这条道上是死路。一部没有现实血性,缺乏高尚情怀。终极关怀苍白、真理追求丧失的文学作品最终不是它遗弃了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遗弃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明代方孝孺在《与郑叔度书》中说“夫道者,根也;文者,枝也。道者,膏也;文者,焰也。膏不加焰纾,根不大而枝茂着,未之见也。”可见,古今中外对文章思想的重视。这部小说那种精神的穿透力,思想的思辨性、内涵的深厚性是当下中国小说很少有的。

文章首先表现荒诞性。好问先生所处的年代是个荒谬可笑的年代。在时代和历史开玩笑的岁月里,任何人都成了无助的棋子。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由于“反右派”斗争,好问先生和彭教授都被下放到叫双子沟的地方。又由于彭教授的死亡,使好问先生隐姓埋名,只能在河西寄人篱下,放羊、娶妻、生子。本想着在河西做个好医生的夏忠却因一场婚外情又被逼到生活和情感的悬崖绝壁。生活等着他的第二次选择。被迫无奈之下他又第二次参加高考,但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要上的大学恰好就是以前工作和被发配出去的学校。后来在留校上班过程中,他常常被莫名其妙的停课。纵观他的一生,总是生活在矛盾和荒诞之中。这印证了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一句话“命运是一条无情的网,你怎么钻也钻不出去”。其中另一个主人公“我”也同样面对着荒诞和空虚的现实。如果说好问先生的荒诞主要是外因,事业的;而“我”的荒诞主要是内因,情感的。经过了十五岁时的生死师生恋之后,我再不相信真正的婚姻和爱情了。所以我把对人生和事业的困惑都撒在了对异性的探求上。前前后后十几次恋爱是对世界和人生无奈的另一种表达。文章很直观表达了这样一种主题“人们把那个时代叫疯狂的时代,但他发现,疯狂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疯狂中。他叫荒谬。”

其次,对真理的探询和对理想的追求、生命的抗争是本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全文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种“雷雨”般的心灵诉求,正如傅雷先生在《约翰克里斯多夫》序言中所说“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那就是对困难的不屈,对生命的追问,荒野中昂然挺立的狼的姿态就是好问先生灵魂的姿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连放羊的老汉也在思考着“人活着干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有意义吗?”主人公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精神,永远都这样,如堂吉诃德一样跟任何阻挡自己的“敌人”作斗争。时而冲进了羊群,时而刺向了风车。尽管思想作着激烈的斗争,但抗争的脚步从没有停下来。和狼王的战斗充分表现了高贵的人的精神“在与狼王的那一次决斗中,他分明感受到大地赋予他的另一种精神,那就是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所以,他对自己说,即使有命运之神在捉弄他,他也将不屈不挠的和它拼到最后,那就是他从大地上获得的最高神谕”。

四、语言的绝响:地域色彩破月弄影

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那是属于他自己的,别人无法复制的。正如莱辛说“莎翁的作品的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立即会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徐老师语言一直保持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的特点。尤其写景和心理刻画的句子更是疏密交错、言近旨远。如写文清远的声音就很传神“他的声音里不像我们乡下孩子那样粗壮有力,那是甜的,似乎有一点女生的声音镶在了它的花边,柔和,但又独特。它穿破尘土的村庄,擦亮了我们少年的心。”但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学自古以来就表现出鲜明的南北不同。《北史·文苑传》写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其中北朝民歌《敕勒歌》和南朝民歌《西洲曲》就是很好的例证。可能是地处西部,《荒原问道》处处都流露着显著的彪悍、厚重、粗粝的西部特色。景物也挂着西部的风铃“我从生下来就看见无边的平原,和高高的直直的杨树。我听到北方的风从遥远的西伯利亚一直吹到这里的平原上,树叶一直沙沙作响,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即使再蔚蓝的天空,也被干净的风占有,所以,那时候我一直在想,风彻底是什么样子呢?”而对于农村生活和西部风情的描写更是本书成功的创举。摇着拨浪鼓的货郎、对于小伙伴的童心占有、口头禅的乡野粗话、起死回生的神轿算卦、泼辣大胆的男女偷情等等这些充满着喜剧色彩的生活场景是那样真实,那样动人。这是“比现实更真实的艺术真实”。在城市和大地的交织与回归中,这是大地最美丽的本色。犹如尤利西斯对乡村的眷恋,格里高尔对土地的承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