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同桌的你》说开去:青春电影还能走多远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4-05-08 00:51:4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由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出任制片人的电影《同桌的你》得到了不少关注。该片在上映首周票房破亿之后,继续受到观众的热捧。它带给电影人的,更多的是思考。

电影《同桌的你》剧照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由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出任制片人的电影《同桌的你》得到了不少关注。该片在上映首周票房破亿之后,继续受到观众的热捧。它带给电影人的,更多的是思考。

高票房与观影心理的“共谋”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电影《同桌的你》并不复杂。它主要围绕男主角林一对初恋女友周小栀难舍的那份情感而展开。通过不断插入的回忆,让观众看到这对昔日恋人长达十几年的点点滴滴。如果放眼世界影坛,这样结构的影片并不算少,《同桌的你》显然也还称不上是其中的上乘之作。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作品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商业电影一定不能过于奢谈“艺术”“理想”“情怀”等,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票房会给导演无情的回应。

那么,高票房的电影有什么共同点?很简单,就是有能让各个层次的观众找到他们可以产生代入感的地方。显然《同桌的你》在这方面颇为成功。就拿贯穿全片的那些回忆来说,我们能看到情窦初开时候的那种怦然心动:有少男少女独有的欣喜若狂,也有小情侣之间的轻易争吵和分手,这些能让观众从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青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描述观看本片的体验是“哭着哭着又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这种形容不就是所谓的青春给人们的感受吗?从观影群体来看,“80后”和“90后”成为了主力人群。城市白领、在校大学生本来就已经是中国电影的最大“金主”,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一部片子也就成功了一大半。片方在之前所做的宣传,以及有意无意将当年高晓松的同名歌曲与今天这部电影的联系,都为票房的表现提供了保障。“80后”逐渐成为今日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干力量,他们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偶尔能去电影院收获片刻的轻松,和昨天的年少轻狂说声再见,用“甄嬛体”来说,“也是极好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该片故事感人,也有不少喜剧成分,和之前一些同类型作品相比,《同桌的你》在表现手法上还是过于单调了。这部片子太依赖于用人物的旁白推进故事,这种手法似乎更适合小说而不是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考虑到高晓松和本片的导演郭帆都没有太多电影实践的经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可以说,《同桌的你》所取得的高票房,其实是精明的制片方(当然也包括高晓松本人)和广大中青年观众之间玩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各取所需。

电影还能怎样书写青春

以青春为主题的书写,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中,历来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话题。青春电影一般来说也总是最能打动青年观众群体,最受他们追捧的一个题材类型。 在国内外大片的夹击下,《同桌的你》还能有不错的表现,其实是近两年华语青春电影上升势头的一种延续效应。君不见,从当年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再到《同桌的你》,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引发了观众对青春的集体回忆。而这些名字背后的票房数字也相当给力,比如破天荒地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的那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只是赵薇的导演处女作,但上映6天后就收获3.27亿元票房,被评论誉为是 “十年来内地最好的青春片”。紧随其后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更是3天内票房就突破了2亿元。这样的成绩让多年以来被笼罩在好莱坞大片阴影下的国产电影一扫颓唐、扬眉吐气了。

说到这一次青春片高潮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11年青年导演滕华涛的《失恋33天》。导演自觉的类型意识将年轻人面临的失恋困境转化为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自嘲,继而抒写出励志的意义。再加上该片对“光棍节”档期的精准把握,最终成了当时市场上罕见的一匹“黑马”。而与此同时,由新人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进入内地市场后,同样以“小清新”的喜剧样式标新立异,着笔于校园里初恋的生涩,让青春焕发出励志又带点儿感伤的气息,亦成为青春电影中不可回避的佳作。进入2013年,一种青春书写的新趋势不期而至,国产青春电影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同期上档的好莱坞大片,为国产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然,这一拨青春片创作在市场上的强势表现,和国内电影产业整体上扬的势头密不可分。但当下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创作还能走多远呢?在对影片主题的挖掘、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我们的创作者也暴露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带有一些小资情调的感伤,用主人公郑微的独白来说,就是 “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从类型电影的发展来看,这种纯粹的个人主义怀旧,不可能每一次都吸引到观众的眼球。因为人本质上是依赖希望而生存下去的。怀旧,而不给观众以更多的希望,这种顾影自怜式的伤感,显然与“80后”乃至“90后”新一代主体性的精神世界和对美的追求是存在隔膜和距离的。青春本质上需要一种乐观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的表达在我们的青春电影里却还不多见。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在乐观向上的方向走得太远,以至于成了一出北京小妞的“美国梦”了。

携手音乐,跨界电影前景可期

说到《同桌的你》,可能不少人最关注的还是“跨界”二字。这里所说的“跨界”电影,主要是指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进入电影界——或者亲自执导,或者做制片人。最近音乐圈和影视圈的互动不少,除了高晓松,还有前“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的《怒放》,当然后者在票房上可以说是“惨败而归”。但我并不认为这意味着“跨界”电影的失败。

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与电影的这种跨界现象非常普遍,国内许多导演包括张元、宁浩等人最早也都以拍音乐电视出道。最近的草莓音乐节上,被奉为“女神”的影后张曼玉大胆跨界,玩起了摇滚。虽然她的低沉嗓音着实让部分缺乏心理准备的现场听众有些意外,但年近五十的女明星敢于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发起挑战,我倒认为这本身即是值得肯定和嘉许的。由此联系到高晓松、卢庚戌等人的“跨界”电影,窃以为这样的现象未来只会越来越普遍。说不准,未来的大师级作品会从这些跨界电影中产生。中国电影缺乏的,就是这样朝气蓬勃的探索精神和新鲜血液。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