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上海世博园代表联合国发表了成立65年来第一份关于世界文化的报告,她的报告主题就是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通。文创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和这样的一个主题发生密切关系,而在实践中,多元文化的建设不仅给我们以诱人的魅力,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大家都意识到应当推动文化主体的多元发展,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命题,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法国,他们在2013年曾经宣布,当地所实行的文化多元政策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文创产业所强调的多元文化主体,应该在一个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区域内和怎样的政策框架内释放其活力呢?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制度优势、政策优势、理念优势,推进文化主体的多元建设呢?”
在笔者看来,多元文化主体建设,应当抓住以下三大要点:
第一,多元活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正在跨越一个新的门槛,广东发改委披露,2013年,广东省已经成为第一个跨入1万亿美元GDP总额的省份,因此,许多城市和区域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推动文化建设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遇到问题——我们需要组织什么样的资本才能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同样,上海的统计证明,如果把已经拥有的资本分为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话,金融资本已经达到千亿元级,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也达到了百亿元级,而知识资本现在是十亿元级,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包括文化在内的知识资本,而这种知识资本的来源之一必须是多元的。
第二,层次与营造。多元文化主体的孕育,必须在一种良好的机制中才能形成。笔者在上海做过的一个研究显示,根据权威统计,上海文创企业现在已经达到1.4万多家,加上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列入统计的2万多家,这一数字是喜人的。与此相对比,在上海的非营利文化组织还有上百家,文化类基金会有12家,这就是说,在文创企业与文化类非营利机构、基金会之间,形成了一种结构上的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企业与非营利机构、基金会的黄金比例应该是150:1。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得我们在运营多元主体的过程中不能够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第三,机制与效率。多元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呼唤一种非常成熟而有效率的机制来提供保障,因此,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提供的一些经验,比如说一臂之遥——政府和企业及非营利性组织并不是一种拥抱关系,也不是一种捆绑关系,这样就使得各方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更大的柔性,使得文化这种富有活力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