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徐兆寿《荒原问道》评论:罕见的精神性长篇小说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邱华栋 时间/2014-05-16 23:57:4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历时数年的修改,现今出版了,可喜可贺。因为这是当下少见的一部长篇小说,涉及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追寻、放逐、发现、成长、磨砺和内省,是不多见的“精神性长篇小说”。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历时数年的修改,现今出版了,可喜可贺。因为这是当下少见的一部长篇小说,涉及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追寻、放逐、发现、成长、磨砺和内省,是不多见的“精神性长篇小说”。小说内有金戈铁马,有历史批判和情景再现,有人的精神的远游和成长,品质高远辽阔,是某种只有西北的天高地阔的环境里才可以产生的作品。而徐兆寿恰巧就是能够写出这样的精神性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多年来身居大学中,但却常常眺望远山、大漠、黄河滚滚,心性、心境和胸怀,是内陆和江南的文人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气质和气度。我尤其对小说的开头记忆犹新:

“远赴希腊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于无穷无尽的荒原之上。

爱上了荒原。在荒原上,他对人生及整个世界都进行了深思。在他看来,古老的中医、《易经》等哲学就是有关大地荒原的哲学。后来,他去教书,却因为解释“人是什么”时被批斗。于是,他又去学医。可是,病人王秀秀爱上了他,并诱惑致其陷入困境,又一次遭到批斗。幸亏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拯救了他。高考恢复了,于是,他参加了高考,想走出荒原,进入城市,但他的作文写得太好,结果被西远大学“特别申请”要到了西远大学中文系。平反的夏木又成了西远大学的教师。二十年的荒唐生活使他不愿意再屈就自己,他开始张扬个性,大谈文学、哲学、医学、人类学乃至性学,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袖。然而,正如他祖父所说,他每写一篇文章和做什么,都会给他带来痛苦的命运。在几次小的政治运动中,他又成了运动员,几次被停课反省。但在后来,他开始变得保守,开始提倡复兴传统,这使他又与学生们站在了对立面。他彻底地被冷落了。他开始又一次转向民间。 夏好问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个现如今比较少见的、跨越了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着眼点。 与夏好问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人物:主人公“我”——诗人、学者陈子兴。他年轻有为,他来到了西远大学,与夏好问相识。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与哲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小说的这一条线索,就是复述“我”的经历。“我”恰恰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出于对农村的逃离,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在“我”的经历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从城市里来的文清远,另一个也是从城市里来的漂亮的英语女教师黄美伦。他们使“我”开始认识城市和文明,并且向城市学习。但文清远在十三岁时突然失踪,不知去向,而“我”与黄老师相恋。恋情败露后,“我”自杀未遂,黄美伦也突然消失。此后,“我”来到城市,来到北京读大学和研究生,与几个女孩子相恋,并且写诗做学问。在这期间,“我”倍尝城市文明对土地文明的歧视。导师洪江是做先秦文学研究的,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洪老师也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后期带他去参加过好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使他大开眼界。在读博士期间,他又跟随其博士生导师王思危参加了很多国际哲学会议。在这些经历中,他反思了城市和西方文明带给人类的种种问题。 就在此前,好问先生突然莫名地失踪,消失于大地深处。秋香和他都在追查好问先生失踪的原因。就在追查中,他发现了黄美伦,于是,他们旧情复燃。但此时的黄美伦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我”才三十四五,所以她不愿意再与“我”交好。然而,在“我”的执意之下,他们在上海相见。就在他们准备一起生活时,黄美伦到藏区去做基金会的一项工作,正好当地发生了大地震。她死于地震中。而在此前后,“我”的两位导师都先后亡故,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就在“我”精神萎顿之时,清远出现了。他原来跟随了一位佛教大师远赴海外。他也成了一

我先是去了一趟曾经支教的甘南州迭部县的藏区。那是尚未被开发的地方。一路上,又一次看见亘古的河流,又一次目睹迭山万壑,而巨大的鹰在头顶盘旋。

天国在荒原中 ——徐兆寿《荒原问道》评论 邱华栋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历时数年的修改,现今出版了,可喜可贺。因为这是当下少见的一部长篇小说,涉及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追寻、放逐、发现、成长、磨砺和内省,是不多见的“精神性长篇小说”。小说内有金戈铁马,有历史批判和情景再现,有人的精神的远游和成长,品质高远辽阔,是某种只有西北的天高地阔的环境里才可以产生的作品。而徐兆寿恰巧就是能够写出这样的精神性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多年来身居大学中,但却常常眺望远山、大漠、黄河滚滚,心性、心境和胸怀,是内陆和江南的文人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气质和气度。我尤其对小说的开头记忆犹新: “远赴希腊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于无穷无尽的荒原之上。 我先是去了一趟曾经支教的甘南州迭部县的藏区。那是尚未被开发的地方。一路上,又一次看见亘古的河流,又一次目睹迭山万壑,而巨大的鹰在头顶盘旋。 那一天正午,阳光灿烂,我踏进贡保活佛住持的寺院大门,看见一片怒放的矢车菊在微风中轻摇,迎接我。贡保活佛不在。喇嘛们大概也熟睡着。我能听见自己的脚步擦破了寺院宁静的空气。我踏进幽暗的大殿,在下跪的刹那,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斜跪在佛像的左侧,紧闭着双眼,不停地转动着手里的佛珠。像团黑色的信念。我跪在她旁边,突然间感到短暂而世俗。我郑重地行了礼,然后转过身。就在我一只脚轻轻踩过高高的门槛的刹那,我突然间感到了自己的污浊。” 多么好的小说开头!从这部小说的开头,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气势,一种地理空间、叙事的密度和双线结构的时空交织感。主人公的那种激情满怀的求索,那种在大道不存的年代里的艰苦的追问,都显示了小说的主人公和作者本人的卓尔不群。 这部小说有着双线的复调结构,塑造了两代西北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将之进行了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这就是这部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阅读这部小说,我常常想起来在西北地区艰苦跋涉,曾经遭遇历史风云的灭顶之灾仍旧艰难求索的知识分子们,如常书鸿、高尔泰等,也从小说中的当代青年教授的形象上,看到了新型学人的精神历程。 小说的第一条线索,讲述了夏好问先生的故事。他本名夏木,家学渊源,还精通中医和易卦,因为像苏格拉底一样爱与人探讨各种问题,且总将别人问得哑口无言,学生们送其外号“好问先生”。多年之前,他大学毕业后就远离家人,远赴西北,来到西远大学教书,却因为一首小诗,与彭清扬教授一道被打为右派,被遣送到双子沟劳教。在双子沟劳教期间,因为饥饿,他们吃过死人的肉,后又逃跑。中途,彭清扬死去,但他误听到是他杀了彭教授,所以,隐姓埋名生活在柳营农场,并且娶了钟书记的女儿钟秋香为妻,做了一个农民,生下三个儿子。他先是放了多年的羊,并且慢慢热

那一天正午,阳光灿烂,我踏进贡保活佛住持的寺院大门,看见一片怒放的矢车菊在微风中轻摇,迎接我。贡保活佛不在。喇嘛们大概也熟睡着。我能听见自己的脚步擦破了寺院宁静的空气。我踏进幽暗的大殿,在下跪的刹那,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斜跪在佛像的左侧,紧闭着双眼,不停地转动着手里的佛珠。像团黑色的信念。我跪在她旁边,突然间感到短暂而世俗。我郑重地行了礼,然后转过身。就在我一只脚轻轻踩过高高的门槛的刹那,我突然间感到了自己的污浊。”

天国在荒原中 ——徐兆寿《荒原问道》评论 邱华栋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历时数年的修改,现今出版了,可喜可贺。因为这是当下少见的一部长篇小说,涉及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追寻、放逐、发现、成长、磨砺和内省,是不多见的“精神性长篇小说”。小说内有金戈铁马,有历史批判和情景再现,有人的精神的远游和成长,品质高远辽阔,是某种只有西北的天高地阔的环境里才可以产生的作品。而徐兆寿恰巧就是能够写出这样的精神性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多年来身居大学中,但却常常眺望远山、大漠、黄河滚滚,心性、心境和胸怀,是内陆和江南的文人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气质和气度。我尤其对小说的开头记忆犹新: “远赴希腊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于无穷无尽的荒原之上。 我先是去了一趟曾经支教的甘南州迭部县的藏区。那是尚未被开发的地方。一路上,又一次看见亘古的河流,又一次目睹迭山万壑,而巨大的鹰在头顶盘旋。 那一天正午,阳光灿烂,我踏进贡保活佛住持的寺院大门,看见一片怒放的矢车菊在微风中轻摇,迎接我。贡保活佛不在。喇嘛们大概也熟睡着。我能听见自己的脚步擦破了寺院宁静的空气。我踏进幽暗的大殿,在下跪的刹那,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斜跪在佛像的左侧,紧闭着双眼,不停地转动着手里的佛珠。像团黑色的信念。我跪在她旁边,突然间感到短暂而世俗。我郑重地行了礼,然后转过身。就在我一只脚轻轻踩过高高的门槛的刹那,我突然间感到了自己的污浊。” 多么好的小说开头!从这部小说的开头,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气势,一种地理空间、叙事的密度和双线结构的时空交织感。主人公的那种激情满怀的求索,那种在大道不存的年代里的艰苦的追问,都显示了小说的主人公和作者本人的卓尔不群。 这部小说有着双线的复调结构,塑造了两代西北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将之进行了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这就是这部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阅读这部小说,我常常想起来在西北地区艰苦跋涉,曾经遭遇历史风云的灭顶之灾仍旧艰难求索的知识分子们,如常书鸿、高尔泰等,也从小说中的当代青年教授的形象上,看到了新型学人的精神历程。 小说的第一条线索,讲述了夏好问先生的故事。他本名夏木,家学渊源,还精通中医和易卦,因为像苏格拉底一样爱与人探讨各种问题,且总将别人问得哑口无言,学生们送其外号“好问先生”。多年之前,他大学毕业后就远离家人,远赴西北,来到西远大学教书,却因为一首小诗,与彭清扬教授一道被打为右派,被遣送到双子沟劳教。在双子沟劳教期间,因为饥饿,他们吃过死人的肉,后又逃跑。中途,彭清扬死去,但他误听到是他杀了彭教授,所以,隐姓埋名生活在柳营农场,并且娶了钟书记的女儿钟秋香为妻,做了一个农民,生下三个儿子。他先是放了多年的羊,并且慢慢热

多么好的小说开头!从这部小说的开头,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气势,一种地理空间、叙事的密度和双线结构的时空交织感。主人公的那种激情满怀的求索,那种在大道不存的年代里的艰苦的追问,都显示了小说的主人公和作者本人的卓尔不群。

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2014-5-13

这部小说有着双线的复调结构,塑造了两代西北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将之进行了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这就是这部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阅读这部小说,我常常想起来在西北地区艰苦跋涉,曾经遭遇历史风云的灭顶之灾仍旧艰难求索的知识分子们,如常书鸿、高尔泰等,也从小说中的当代青年教授的形象上,看到了新型学人的精神历程。

小说的第一条线索,讲述了夏好问先生的故事。他本名夏木,家学渊源,还精通中医和易卦,因为像苏格拉底一样爱与人探讨各种问题,且总将别人问得哑口无言,学生们送其外号“好问先生”。多年之前,他大学毕业后就远离家人,远赴西北,来到西远大学教书,却因为一首小诗,与彭清扬教授一道被打为右派,被遣送到双子沟劳教。在双子沟劳教期间,因为饥饿,他们吃过死人的肉,后又逃跑。中途,彭清扬死去,但他误听到是他杀了彭教授,所以,隐姓埋名生活在柳营农场,并且娶了钟书记的女儿钟秋香为妻,做了一个农民,生下三个儿子。他先是放了多年的羊,并且慢慢热爱上了荒原。在荒原上,他对人生及整个世界都进行了深思。在他看来,古老的中医、《易经》等哲学就是有关大地荒原的哲学。后来,他去教书,却因为解释“人是什么”时被批斗。于是,他又去学医。可是,病人王秀秀爱上了他,并诱惑致其陷入困境,又一次遭到批斗。幸亏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拯救了他。高考恢复了,于是,他参加了高考,想走出荒原,进入城市,但他的作文写得太好,结果被西远大学“特别申请”要到了西远大学中文系。平反的夏木又成了西远大学的教师。二十年的荒唐生活使他不愿意再屈就自己,他开始张扬个性,大谈文学、哲学、医学、人类学乃至性学,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袖。然而,正如他祖父所说,他每写一篇文章和做什么,都会给他带来痛苦的命运。在几次小的政治运动中,他又成了运动员,几次被停课反省。但在后来,他开始变得保守,开始提倡复兴传统,这使他又与学生们站在了对立面。他彻底地被冷落了。他开始又一次转向民间。

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2014-5-13

夏好问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个现如今比较少见的、跨越了1950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2014-5-13 年代到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着眼点。

天国在荒原中 ——徐兆寿《荒原问道》评论 邱华栋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历时数年的修改,现今出版了,可喜可贺。因为这是当下少见的一部长篇小说,涉及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追寻、放逐、发现、成长、磨砺和内省,是不多见的“精神性长篇小说”。小说内有金戈铁马,有历史批判和情景再现,有人的精神的远游和成长,品质高远辽阔,是某种只有西北的天高地阔的环境里才可以产生的作品。而徐兆寿恰巧就是能够写出这样的精神性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多年来身居大学中,但却常常眺望远山、大漠、黄河滚滚,心性、心境和胸怀,是内陆和江南的文人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气质和气度。我尤其对小说的开头记忆犹新: “远赴希腊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于无穷无尽的荒原之上。 我先是去了一趟曾经支教的甘南州迭部县的藏区。那是尚未被开发的地方。一路上,又一次看见亘古的河流,又一次目睹迭山万壑,而巨大的鹰在头顶盘旋。 那一天正午,阳光灿烂,我踏进贡保活佛住持的寺院大门,看见一片怒放的矢车菊在微风中轻摇,迎接我。贡保活佛不在。喇嘛们大概也熟睡着。我能听见自己的脚步擦破了寺院宁静的空气。我踏进幽暗的大殿,在下跪的刹那,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斜跪在佛像的左侧,紧闭着双眼,不停地转动着手里的佛珠。像团黑色的信念。我跪在她旁边,突然间感到短暂而世俗。我郑重地行了礼,然后转过身。就在我一只脚轻轻踩过高高的门槛的刹那,我突然间感到了自己的污浊。” 多么好的小说开头!从这部小说的开头,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气势,一种地理空间、叙事的密度和双线结构的时空交织感。主人公的那种激情满怀的求索,那种在大道不存的年代里的艰苦的追问,都显示了小说的主人公和作者本人的卓尔不群。 这部小说有着双线的复调结构,塑造了两代西北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将之进行了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这就是这部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阅读这部小说,我常常想起来在西北地区艰苦跋涉,曾经遭遇历史风云的灭顶之灾仍旧艰难求索的知识分子们,如常书鸿、高尔泰等,也从小说中的当代青年教授的形象上,看到了新型学人的精神历程。 小说的第一条线索,讲述了夏好问先生的故事。他本名夏木,家学渊源,还精通中医和易卦,因为像苏格拉底一样爱与人探讨各种问题,且总将别人问得哑口无言,学生们送其外号“好问先生”。多年之前,他大学毕业后就远离家人,远赴西北,来到西远大学教书,却因为一首小诗,与彭清扬教授一道被打为右派,被遣送到双子沟劳教。在双子沟劳教期间,因为饥饿,他们吃过死人的肉,后又逃跑。中途,彭清扬死去,但他误听到是他杀了彭教授,所以,隐姓埋名生活在柳营农场,并且娶了钟书记的女儿钟秋香为妻,做了一个农民,生下三个儿子。他先是放了多年的羊,并且慢慢热

与夏好问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人物:主人公“我”——诗人、学者陈子兴。他年轻有为,他来到了西远大学,与夏好问相识。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与哲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小说的这一条线索,就是复述“我”的经历。“我”恰恰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出于对农村的逃离,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在“我”的经历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从城市里来的文清远,另一个也是从城市里来的漂亮的英语女教师黄美伦。他们使“我”开始认识城市和文明,并且向城市学习。但文清远在十三岁时突然失踪,不知去向,而“我”与黄老师相恋。恋情败露后,“我”自杀未遂,黄美伦也突然消失。此后,“我”来到城市,来到北京读大学和研究生,与几个女孩子相恋,并且写诗做学问。在这期间,“我”倍尝城市文明对土地文明的歧视。导师洪江是做先秦文学研究的,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洪老师也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后期带他去参加过好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使他大开眼界。在读博士期间,他又跟随其博士生导师王思危参加了很多国际哲学会议。在这些经历中,他反思了城市和西方文明带给人类的种种问题。

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2014-5-13

就在此前,好问先生突然莫名地失踪,消失于大地深处。秋香和他都在追查好问先生失踪的原因。就在追查中,他发现了黄美伦,于是,他们旧情复燃。但此时的黄美伦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我”才三十四五,所以她不愿意再与“我”交好。然而,在“我”的执意之下,他们在上海相见。就在他们准备一起生活时,黄美伦到藏区去做基金会的一项工作,正好当地发生了大地震。她死于地震中。而在此前后,“我”的两位导师都先后亡故,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就在“我”精神萎顿之时,清远出现了。他原来跟随了一位佛教大师远赴海外。他也成了一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2014-5-13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使者,他还力图想使众教合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下去。他对“我”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终于振作起来。 最后,陈子兴去了希腊孔子学院。一方面是把他的爱人的骨灰撒遍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将中国文化传扬给世界。 小说就是如此将夏好问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和现实遭遇,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命运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洗礼和挣扎,映衬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波澜起伏。小说的叙述语调和空间结构明澈大气,透彻心扉,感情浓烈质朴,非常吸引人。小说中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差异性很大,层次丰富,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荒原问道》因此而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过去在欧洲较多见,比如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荒原问道》将这一文学品种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脉络是如何在知识分子的命运中铸造的,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2014-5-13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现实的荒原以及人内心的荒原,是如何互相映照,并显示出走出荒原的可能,以及期盼大地葱茏的愿望。而在现实的荒原中生存、在精神的荒原中行走并问道,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目标。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假如有天国,那么,天国就在荒原中,道也在荒原中。如同假如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虎穴中。因为,在绝境中,我们才可以看见精神价值的微光,从暗黑峭壁的夹缝中透出来,带给我们光亮的消息。

爱上了荒原。在荒原上,他对人生及整个世界都进行了深思。在他看来,古老的中医、《易经》等哲学就是有关大地荒原的哲学。后来,他去教书,却因为解释“人是什么”时被批斗。于是,他又去学医。可是,病人王秀秀爱上了他,并诱惑致其陷入困境,又一次遭到批斗。幸亏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拯救了他。高考恢复了,于是,他参加了高考,想走出荒原,进入城市,但他的作文写得太好,结果被西远大学“特别申请”要到了西远大学中文系。平反的夏木又成了西远大学的教师。二十年的荒唐生活使他不愿意再屈就自己,他开始张扬个性,大谈文学、哲学、医学、人类学乃至性学,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袖。然而,正如他祖父所说,他每写一篇文章和做什么,都会给他带来痛苦的命运。在几次小的政治运动中,他又成了运动员,几次被停课反省。但在后来,他开始变得保守,开始提倡复兴传统,这使他又与学生们站在了对立面。他彻底地被冷落了。他开始又一次转向民间。 夏好问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个现如今比较少见的、跨越了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着眼点。 与夏好问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人物:主人公“我”——诗人、学者陈子兴。他年轻有为,他来到了西远大学,与夏好问相识。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与哲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小说的这一条线索,就是复述“我”的经历。“我”恰恰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出于对农村的逃离,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在“我”的经历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从城市里来的文清远,另一个也是从城市里来的漂亮的英语女教师黄美伦。他们使“我”开始认识城市和文明,并且向城市学习。但文清远在十三岁时突然失踪,不知去向,而“我”与黄老师相恋。恋情败露后,“我”自杀未遂,黄美伦也突然消失。此后,“我”来到城市,来到北京读大学和研究生,与几个女孩子相恋,并且写诗做学问。在这期间,“我”倍尝城市文明对土地文明的歧视。导师洪江是做先秦文学研究的,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洪老师也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后期带他去参加过好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使他大开眼界。在读博士期间,他又跟随其博士生导师王思危参加了很多国际哲学会议。在这些经历中,他反思了城市和西方文明带给人类的种种问题。 就在此前,好问先生突然莫名地失踪,消失于大地深处。秋香和他都在追查好问先生失踪的原因。就在追查中,他发现了黄美伦,于是,他们旧情复燃。但此时的黄美伦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我”才三十四五,所以她不愿意再与“我”交好。然而,在“我”的执意之下,他们在上海相见。就在他们准备一起生活时,黄美伦到藏区去做基金会的一项工作,正好当地发生了大地震。她死于地震中。而在此前后,“我”的两位导师都先后亡故,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就在“我”精神萎顿之时,清远出现了。他原来跟随了一位佛教大师远赴海外。他也成了一

(100125爱上了荒原。在荒原上,他对人生及整个世界都进行了深思。在他看来,古老的中医、《易经》等哲学就是有关大地荒原的哲学。后来,他去教书,却因为解释“人是什么”时被批斗。于是,他又去学医。可是,病人王秀秀爱上了他,并诱惑致其陷入困境,又一次遭到批斗。幸亏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拯救了他。高考恢复了,于是,他参加了高考,想走出荒原,进入城市,但他的作文写得太好,结果被西远大学“特别申请”要到了西远大学中文系。平反的夏木又成了西远大学的教师。二十年的荒唐生活使他不愿意再屈就自己,他开始张扬个性,大谈文学、哲学、医学、人类学乃至性学,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袖。然而,正如他祖父所说,他每写一篇文章和做什么,都会给他带来痛苦的命运。在几次小的政治运动中,他又成了运动员,几次被停课反省。但在后来,他开始变得保守,开始提倡复兴传统,这使他又与学生们站在了对立面。他彻底地被冷落了。他开始又一次转向民间。 夏好问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个现如今比较少见的、跨越了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着眼点。 与夏好问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人物:主人公“我”——诗人、学者陈子兴。他年轻有为,他来到了西远大学,与夏好问相识。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与哲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小说的这一条线索,就是复述“我”的经历。“我”恰恰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出于对农村的逃离,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在“我”的经历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从城市里来的文清远,另一个也是从城市里来的漂亮的英语女教师黄美伦。他们使“我”开始认识城市和文明,并且向城市学习。但文清远在十三岁时突然失踪,不知去向,而“我”与黄老师相恋。恋情败露后,“我”自杀未遂,黄美伦也突然消失。此后,“我”来到城市,来到北京读大学和研究生,与几个女孩子相恋,并且写诗做学问。在这期间,“我”倍尝城市文明对土地文明的歧视。导师洪江是做先秦文学研究的,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洪老师也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后期带他去参加过好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使他大开眼界。在读博士期间,他又跟随其博士生导师王思危参加了很多国际哲学会议。在这些经历中,他反思了城市和西方文明带给人类的种种问题。 就在此前,好问先生突然莫名地失踪,消失于大地深处。秋香和他都在追查好问先生失踪的原因。就在追查中,他发现了黄美伦,于是,他们旧情复燃。但此时的黄美伦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我”才三十四五,所以她不愿意再与“我”交好。然而,在“我”的执意之下,他们在上海相见。就在他们准备一起生活时,黄美伦到藏区去做基金会的一项工作,正好当地发生了大地震。她死于地震中。而在此前后,“我”的两位导师都先后亡故,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就在“我”精神萎顿之时,清远出现了。他原来跟随了一位佛教大师远赴海外。他也成了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

爱上了荒原。在荒原上,他对人生及整个世界都进行了深思。在他看来,古老的中医、《易经》等哲学就是有关大地荒原的哲学。后来,他去教书,却因为解释“人是什么”时被批斗。于是,他又去学医。可是,病人王秀秀爱上了他,并诱惑致其陷入困境,又一次遭到批斗。幸亏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拯救了他。高考恢复了,于是,他参加了高考,想走出荒原,进入城市,但他的作文写得太好,结果被西远大学“特别申请”要到了西远大学中文系。平反的夏木又成了西远大学的教师。二十年的荒唐生活使他不愿意再屈就自己,他开始张扬个性,大谈文学、哲学、医学、人类学乃至性学,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袖。然而,正如他祖父所说,他每写一篇文章和做什么,都会给他带来痛苦的命运。在几次小的政治运动中,他又成了运动员,几次被停课反省。但在后来,他开始变得保守,开始提倡复兴传统,这使他又与学生们站在了对立面。他彻底地被冷落了。他开始又一次转向民间。 夏好问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个现如今比较少见的、跨越了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着眼点。 与夏好问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人物:主人公“我”——诗人、学者陈子兴。他年轻有为,他来到了西远大学,与夏好问相识。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与哲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小说的这一条线索,就是复述“我”的经历。“我”恰恰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出于对农村的逃离,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在“我”的经历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从城市里来的文清远,另一个也是从城市里来的漂亮的英语女教师黄美伦。他们使“我”开始认识城市和文明,并且向城市学习。但文清远在十三岁时突然失踪,不知去向,而“我”与黄老师相恋。恋情败露后,“我”自杀未遂,黄美伦也突然消失。此后,“我”来到城市,来到北京读大学和研究生,与几个女孩子相恋,并且写诗做学问。在这期间,“我”倍尝城市文明对土地文明的歧视。导师洪江是做先秦文学研究的,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洪老师也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后期带他去参加过好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使他大开眼界。在读博士期间,他又跟随其博士生导师王思危参加了很多国际哲学会议。在这些经历中,他反思了城市和西方文明带给人类的种种问题。 就在此前,好问先生突然莫名地失踪,消失于大地深处。秋香和他都在追查好问先生失踪的原因。就在追查中,他发现了黄美伦,于是,他们旧情复燃。但此时的黄美伦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我”才三十四五,所以她不愿意再与“我”交好。然而,在“我”的执意之下,他们在上海相见。就在他们准备一起生活时,黄美伦到藏区去做基金会的一项工作,正好当地发生了大地震。她死于地震中。而在此前后,“我”的两位导师都先后亡故,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就在“我”精神萎顿之时,清远出现了。他原来跟随了一位佛教大师远赴海外。他也成了一

2014-5-13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