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还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时,一天傍晚在北区散步,偶遇徐兆寿兄。徐兄说,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每日挥毫十几个小时。当时我和另一位朋友都被徐兄的狂热创作激情和宗教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并表示大作出版后一定要先睹为快。今年4月,徐兄在微博上说书已出版,不久我便收到这部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荒原问道》是徐兆寿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无论在人物的真实度、语言的流畅度、境界的开阔度、思考的深邃度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却在现实中饱受摧残,她和陈十三的真挚爱情也不能被世俗所容忍。小说有一种沉重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来自于真和美的毁灭,来自于理想的失落。书中一再出现的“失踪的小羊”,便是这种失落的象征。从农村到都市、从戈壁到藏区、从学术到宗教,小说的主人公一直寻找着灵魂的安放之所,不断地进行天问式的执着探索。书中有两个极富形而上色彩的意象,一是荒原,二是道。荒原意象具有实指和隐喻的双重功能,从实指角度,荒原即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它是夏木躲避迫害的栖身之所,是陈十三的童年故土;从隐喻的角度,它象征着传统文化衰落后的精神荒漠,如书中洪江老师所说,“城市越大,世界越荒凉。”道在书中更是有着多重的涵义,它即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如《圣经》中的“太初有道”或《道德经》中的大道,也指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依托和努力追寻的目标,还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本真状态。主人公行走于精神的茫茫荒原,追寻着失落的理想,叩问着永恒的“大道”,如杜鹃啼血般哀哭啸歌。他们在极度苦闷时漫步于黄河之滨的身影,就像昔日被放逐的屈原徘徊于汨罗江畔一样。即便他们探寻的问题永无答案,即便他们的内心因痛苦思索和自我拷问而永难平静,但那种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上下求索精神却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联结,使小说具备了历史的纵深感,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小说不仅关注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也关注着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向农村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如大规模的开发导致戈壁的消失、水资源的缺乏等等。小说还以细腻的笔墨描写西部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着民间生活的根脉和底色,如一幅隽永的风俗画。而在对农村各种灵异现象、鬼魂精怪、民间传说的叙述中,亦可窥到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作家的影响痕迹。与《非常日记》等前期作品相比,《荒原问道》中“性的颤音”似乎少了一些,性爱描写也更加含蓄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从性爱角度思考生命本质的努力。通过主人公夏一直认为,在众多西方作家中,徐兆寿与米兰·昆德拉的风格最为相似。尽管两位作家在气质上迥然不同,徐兆寿是激情型的,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内心的呼喊和灵魂的抗争,米兰·昆德拉则是冷峻型,如上帝般冷眼旁观尘世间的一切,然而两人的作品至少在三个层面比较接近。一是性爱的层面,二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外在遭际层面,三是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世界层面,亦即哲理思考的层面。两位作家都能够把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高度,从性爱视角去挖掘人的本质,进行哲理思考,并通过知识分子与外在环境的碰撞去深入他们的内心,表达他们的使命感和精神操守以及对现实、人生和生命本真的体认。《荒原问道》无疑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小说写了两代耿直狷介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他们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人格,践行着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高贵纯洁的血液,他们不愿意蝇营狗苟、随波逐流,因而在现实中动辄得咎,备受打压,最终或归隐民间,或远遁海外。但他们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论遭遇多少打击,精神的旗帜一直猎猎飘扬。显然,在主人公夏木和陈十三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精神理想。如果说夏木、陈十三、黑子等人体现出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和知识分子的节操品格的话,书中的黄美伦则是美的化身,在少年陈十三眼中,她就是天仙下凡,就是美神维纳斯,然而,这样的美却在现实中饱受摧残,她和陈十三的真挚爱情也不能被世俗所容忍。小说有一种沉重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来自于真和美的毁灭,来自于理想的失落。书中一再出现的“失踪的小羊”,便是这种失落的象征。
从农村到都市、从戈壁到藏区、从学术到宗教,小说的主人公一直寻找着灵魂的安放之所,不断地进行天问式的执着探索。书中有两个极富形而上色彩的意象,一是荒原,二是道。荒原意象具有实指和隐喻的双重功能,从实指角度,荒原即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它是夏木躲避迫害的栖身之所,是陈十三的童年故土;从隐喻的角度,它象征着传统文化衰落后的精神荒漠,如书中洪江老师所说,“城市越大,世界越荒凉。”道在书中更是有着多重的涵义,它即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如《圣经》中的“太初有道”或《道德经》中的大道,也指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依托和努力追寻的目标,还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本真状态。主人公行走于精神的茫茫荒原,追寻着失落的理想,叩问着永恒的“大道”,如杜鹃啼血般哀哭啸歌。他们在极度苦闷时漫步于黄河之滨的身影,就像昔日被放逐的屈原徘徊于汨罗江畔一样。即便他们探寻的问题永无答案,即便他们的内心因痛苦思索和自我拷问而永难平静,但那种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上下求索精神却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联结,使小说具备了历史的纵深感,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小说不仅关注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也关注着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向农村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如大规模的开发导致戈壁的消失、水资源的缺乏等等。小说还以细腻的笔墨描写西部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着民间生活的根脉和底色,如一幅隽永的风俗画。而在对农村各种灵异现象、鬼魂精怪、民间传说的叙述中,亦可窥到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作家的影响痕迹。
与《非常日记》等前期作品相比,《荒原问道》中“性的颤音”似乎少了一些,性爱描写也更加含蓄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从性爱角度思考生命本质的努力。通过主人公夏木和陈十三在两性关系中的遭际,作者探讨了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局限性及其对人性某种程度上的压抑,并进而追问:“到底什么样的婚姻才是真正适合人的婚姻呢?”“婚姻非得是千篇一律吗?为什么非要婚姻不可?没有婚姻难道就不能活下去吗?”在因循保守的道学家眼中,这或许又是离经叛道之言,然而却是大胆奇崛之笔,是跳出世俗道德观念束缚、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对婚姻制度做出的深刻思考。
茫茫荒漠中的执着天问 ——评徐兆寿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周仲谋 两年前,还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时,一天傍晚在北区散步,偶遇徐兆寿兄。徐兄说,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每日挥毫十几个小时。当时我和另一位朋友都被徐兄的狂热创作激情和宗教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并表示大作出版后一定要先睹为快。今年4月,徐兄在微博上说书已出版,不久我便收到这部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荒原问道》是徐兆寿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无论在人物的真实度、语言的流畅度、境界的开阔度、思考的深邃度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直认为,在众多西方作家中,徐兆寿与米兰·昆德拉的风格最为相似。尽管两位作家在气质上迥然不同,徐兆寿是激情型的,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内心的呼喊和灵魂的抗争,米兰·昆德拉则是冷峻型,如上帝般冷眼旁观尘世间的一切,然而两人的作品至少在三个层面比较接近。一是性爱的层面,二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外在遭际层面,三是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世界层面,亦即哲理思考的层面。两位作家都能够把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高度,从性爱视角去挖掘人的本质,进行哲理思考,并通过知识分子与外在环境的碰撞去深入他们的内心,表达他们的使命感和精神操守以及对现实、人生和生命本真的体认。《荒原问道》无疑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小说写了两代耿直狷介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他们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人格,践行着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高贵纯洁的血液,他们不愿意蝇营狗苟、随波逐流,因而在现实中动辄得咎,备受打压,最终或归隐民间,或远遁海外。但他们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论遭遇多少打击,精神的旗帜一直猎猎飘扬。显然,在主人公夏木和陈十三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精神理想。如果说夏木、陈十三、黑子等人体现出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和知识分子的节操品格的话,书中的黄美伦则是美的化身,在少年陈十三眼中,她就是天仙下凡,就是美神维纳斯,然而,这样的美
茫茫荒漠中的执着天问 ——评徐兆寿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周仲谋 两年前,还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时,一天傍晚在北区散步,偶遇徐兆寿兄。徐兄说,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每日挥毫十几个小时。当时我和另一位朋友都被徐兄的狂热创作激情和宗教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并表示大作出版后一定要先睹为快。今年4月,徐兄在微博上说书已出版,不久我便收到这部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荒原问道》是徐兆寿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无论在人物的真实度、语言的流畅度、境界的开阔度、思考的深邃度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直认为,在众多西方作家中,徐兆寿与米兰·昆德拉的风格最为相似。尽管两位作家在气质上迥然不同,徐兆寿是激情型的,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内心的呼喊和灵魂的抗争,米兰·昆德拉则是冷峻型,如上帝般冷眼旁观尘世间的一切,然而两人的作品至少在三个层面比较接近。一是性爱的层面,二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外在遭际层面,三是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世界层面,亦即哲理思考的层面。两位作家都能够把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高度,从性爱视角去挖掘人的本质,进行哲理思考,并通过知识分子与外在环境的碰撞去深入他们的内心,表达他们的使命感和精神操守以及对现实、人生和生命本真的体认。《荒原问道》无疑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小说写了两代耿直狷介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他们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人格,践行着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高贵纯洁的血液,他们不愿意蝇营狗苟、随波逐流,因而在现实中动辄得咎,备受打压,最终或归隐民间,或远遁海外。但他们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论遭遇多少打击,精神的旗帜一直猎猎飘扬。显然,在主人公夏木和陈十三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精神理想。如果说夏木、陈十三、黑子等人体现出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和知识分子的节操品格的话,书中的黄美伦则是美的化身,在少年陈十三眼中,她就是天仙下凡,就是美神维纳斯,然而,这样的美《荒原问道》以诗性的语言,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宗教般的热情,表达着对生命本体的追问,木和陈十三在两性关系中的遭际,作者探讨了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局限性及其对人性某种程度上的压抑,并进而追问:“到底什么样的婚姻才是真正适合人的婚姻呢?”“婚姻非得是千篇一律吗?为什么非要婚姻不可?没有婚姻难道就不能活下去吗?”在因循保守的道学家眼中,这或许又是离经叛道之言,然而却是大胆奇崛之笔,是跳出世俗道德观念束缚、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对婚姻制度做出的深刻思考。《荒原问道》以诗性的语言,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宗教般的热情,表达着对生命本体的追问,是一部饱含理想主义和人文忧思的杰作。小说呼吁人们从物质欲望的沉溺中重新回归内心,关注灵魂的归宿和栖居地,书中的忧患意识和执着追寻,并非无关痛痒的杞人忧天,也不是堂吉诃德式的大战风车,而是现代都市文明病和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的一针清醒剂、一贴苦口的良药。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这部厚重的作品保持足够的敬意,并和作者一起虔诚地期待,那远去的理想总有一天会如骑手般从天际打马归来。 是一部饱含理想主义和人文忧思的杰作。小说呼吁人们从物质欲望的沉溺中重新回归内心,关注灵魂的归宿和栖居地,书中的忧患意识和执着追寻,并非无关痛痒的杞人忧天,也不是堂吉诃德式的大战风车,而是现代都市文明病和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的一针清醒剂、一贴苦口的良药。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这部厚重的作品保持足够的敬意,并和作者一起虔诚地期待,那远去的理想总有一天会如骑手般从天际打马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