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 成草原多彩画卷(2)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成芳 马保真 杨晓飞 时间/2014-06-04 16:38:4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南优越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一大批钟灵毓秀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甘南人文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它们各展其长

夏河县城尕寺沟口的摩尼宝唐卡艺术中心里,可以看到代表安多地区唐卡绘画最高水平的画师们精湛的技艺和唐卡制作的全过程,使唐卡艺术爱好者和来拉卜楞的游客,亲身体验唐卡这门博大精深的藏族优秀文化艺术。

唐卡画师桑旦领着几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明亮的画室里,画师们脱了鞋跪在棉垫上,仔细地在面前的唐卡上描绘。桑旦说:这儿有来自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画师和学徒,创作的题材包括藏传佛教经典、藏文化史诗、历史故事等题材,一幅完整的唐卡作品至少需要六七个人花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轮番加工才能完成,仅最后一项润色工作就需要整整三天。”

2008年6月,唐卡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和绚丽的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被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扬和传承传统艺术,宣传和推介藏族文化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是专门为寺主嘉木样大师起居和举行盛大典礼时的奏乐。在安多地区俗称“道得尔”。现今拉卜楞寺佛殿音乐因其神秘色彩和浓郁的宗教氛围,已走出寺院,深受僧俗群众之喜爱,并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比利时、台湾、香港、澳门及国内各地参加邀请和访问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成为安多藏区佛教文化中的突出代表。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是以浓厚的宗教意识和鲜明艺术特性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藏族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数百年的创新和演化,以特有的音乐语言、象征和暗示等艺术表达方式,借以说明抽象的宗教教理,让宗教信仰者们从中感受和体验那神秘莫测、高深虚幻和神性,达到虔信教义、敬畏神灵的目的,成为僧俗众生心目中最神圣的音乐。

传承人成来加措说,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是古老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它不仅为我们研究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祖国音乐文化增添了辉煌的民彩。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乐器与日常生活、生产、民间歌舞、技艺、体育等诸项活动的密切关系,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甘南有更好的传承人,让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走得更远,把这多姿多彩的传统民族乐器在民族地区广泛应用。

薪火相传民俗文化流芳

他们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门类,是甘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当中,有用家喻户晓的藏歌之父、讲述藏民族历史和传唱格萨尔王传说的耄耋老人;有巧夺天工的洮砚雕刻工匠;有精通绘画的颜料的唐卡画师、也有传统藏医诊断、针灸正骨、藏药炮制的名医名师……

从事近20年民俗文化工作的州文化馆馆长马庆禄,多年来一直坚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长期的考察调研使得他深深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是以人为载体,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如果没有那些老艺人、老工匠、老师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2005年,我州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挖掘、整理、传承、保护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如今,甘南藏族民歌和“南木特”藏戏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我州被省文化厅评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选进单位”。

“现在,我州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甘南藏族民歌、‘南木特’藏戏、藏医药和唐卡艺术等有较好的传承人,但如卓尼巴郎鼓舞以及舟曲多地舞的传承则令人堪忧,它们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后继无人是当下大多数非遗项目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马庆禄说。

截至目前,国家已投资2000多万元,州上投资140多万元,重点用于传承、保护,但是对于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还是严重不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一些珍贵实物资料流失;一些民间文学和工艺美术被粗暴使用。

马庆禄说,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传承、保护,我们要研究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计划,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员进行培训,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和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深度。如,一些县市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我们要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加强宣传培训,推动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展非遗保护系列宣传,增进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同,同时依托文化馆、站和传习所、学校开展培训,选拔热爱懂行干部充实队伍,聘请专家学者作专业顾问,训练专业人员,提高专业素养,帮助非遗保护工作部门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制度,增拨工作经费,充分发挥其指导检查督促非遗保护工作的作用。

< 1 2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