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这是我读完《荒原问道》的第一感受。这无疑是一部沉重的书,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爱恨在翻滚的时代中燃烧,在大地的血脉中延续和消亡。说实话,我着实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具有鲜明阶级色彩,有着简单化、标签化的概念,但是,确实存在这样一批人,有着继承道统的自觉,有着批判社会的尺度,有着反思内心的指向,有着强烈的文化精神优越感,高贵和卑微共存,大我和私我同生。归根结底,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史诗。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夏木和陈子兴,一老一少,颇多相似,略有不同。他们面对的都是一个道统失落的年代,但是,他们的人生偏偏离不开这个命题——寻道。在道统失落甚至消亡的年代寻道,既有堂吉诃德的荒谬,又有希绪弗斯的执着,甚至还隐约延续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心宏图,可是,他们恰恰生不逢时,社会变革一日千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更替,传统与现代的过度,保守与放纵的激荡,知识话语权的失落,都为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无穷的希望。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生是精彩的,无论是背负命运诅咒的夏木进入淳朴村庄后的沉寂,还是生于乡间,曾经向往城市文化的精致炫丽,却又厌恶都市的空虚,一心惦念世人眼中年长自己的不伦恋人的陈子兴,他们的痛并快乐着。在夏木身上,有着旧式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执着,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也有着鹤立鸡群的天然孤傲,他对荒原的眷恋源于对自由野性的原始生命张力的向往,也源于内心对庸众和世俗的睥睨以及对古代道统的追忆。在这一代知识分子面前,问道是一件危险的事,随时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于是,问道以一种自我低语、曲线救国式的方式展开,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让这一代问道者孤独异常,因此,只有女性柔美的身体,顺从的心灵,任劳任怨的付出才能抚慰其内心的创伤。“春华”“秋香”“冬梅”三位女性,始终以一种奉献、承载的姿态出现,她们是夏木身心的栖息地和欲望满足的客体,即便他在心里尊重女性,认可女性的身体心灵诉求,但是这些女性普遍缺乏与男性一较高下的精神性对等,缺乏独立的人格理想,这对夏木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对陈子兴而言,在西方文化的启蒙下和20世纪各式主义、新思潮的影响下,道统的使命感渐隐,逐渐转化为个人的诗意化生存。在陈子兴的生命里,女性的形象是独立的,甚至是他身体心灵的启蒙者,女性是美的载体,是他灵魂的洁净者,黄美伦身上有着基督的受难、海伦的幻灭、贝雅特丽齐的引领三重属性,尤其在她中年以后的生命中,与神同在意味越发明显,她才是陈子兴所寻之“道”。在她消失的时光里,陈子兴的生命是空洞的,虚无的,即便又出现了许多女性,有的善良天真、有的成熟世故、有的压抑空虚,有的朴实真诚,这些女性都给了他快乐与慰藉,但始终无法在他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迹,她们终归是过客。从社会角度而言,陈子兴从黄土地中走来,定居在了城市,他的痛苦与欢乐基本源于自我选择的结果,对他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选择权不再是一种珍贵的奢侈品,他选择女人,选择事业,选择信仰,就连自杀的想法都显得诗意十足。因此,陈子兴的人生,藉由黄美伦这个基督式女神的引领,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宗教,走向了个人生命连接神性思索的终极归属。
夏木所求之道,乃宇宙人生、自然万有、家国天下之道,陈子兴所求之道,乃个人生命情感、存在意义、价值归属之道,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皆是生命的佼佼者,他们所过之人生,皆不平凡,都是诗意的,传奇的。小说以夏木的归隐、陈子兴的希腊之行作为结局,意味深长,两代知识分子的问道之路也告一段落。但是,让人坐立不安的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都市化进程已经毫无征兆地占领他们的生活,在夏木和陈子兴眼中独具意蕴的荒原和戈壁也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在青年一代“知识分子”降生时,就已经失去了大地的维度。随着知识的普及、专业技能化分工,所谓的“知识分子”早无往日的荣光,降格成为“文艺青年”和都市“屌丝”,一套“五环内住房”和“城市户口”就足以抹杀他们所有的尊严和追求。但是,后现代也伴随着优质文化产品的大量产出,国际化的参照视野也给了他们更好的审美品位更加多元的生活形态,乐益多,苦益盛。“道”字舍“统”,消解了厚重的使命感,焕发出新的生命,没有了过往的庙堂之高,没有了舍我其谁的自大,变得生活化、趣味化、通俗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变成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亲切,与其痛苦地叩问大道之门,不如做沟通心灵,温暖彼此的炉中火焰,这也许是后现代社会消解意义之后的意义吧。
生活在处有荒原,生命行处有绿洲,《荒原问道》其心诚哉,虽以荒原为主题意象,实则书写生命之热烈蓬勃,其情真切,其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