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范宏斌: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与他国和合共生的现实保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范宏斌 时间/2014-07-02 06:30:0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70年历史上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到访并发表演讲。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70年历史上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到访并发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开篇谈及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初衷——坚守世界和平。他特别提及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镌刻的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对此,国际社会各界认为这次访问及演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划时代现实意义,传递出中国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并一致赞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己的文明观。

一、中华文明的精髓决定了当代中国与他国和合共生的发展道路

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文明是民族独特性的精神载体,不仅是国家的根脉,是兴国之魂,而且支撑经济转型,引领经济发展。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中华民族,其丰富的文明遗产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2008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个活字排列出来的“和”字,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华文明5000年来发展的精髓,用一个“和”字来概括,是一种高度凝炼的总结。崇尚和平,注重和睦,追求和谐与融洽是中国传统“和”文明的精神内核体现和要求。“和”从最初的礼、乐协和到成为一种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并且体现在中国人对待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以及对外战略等各个方面的思维和行为中,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显著的心理结构特征。中国发展冠以“和”,不是回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前景和模式的担心和误解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对中华文化思想和智慧的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性和长远性。

二、中华文明的特质决定了当代中国与他国和合共生的发展道路

中华文明不仅是华夏各民族优秀文化基于一体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世界多彩性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创建和谐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创建“和谐世界”的理念,都与中华文明“和合”的特质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和合共生”及相似理念,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的宽容和包容精神;佛教文化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哲学思想体系,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道教文化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知

常容,容乃公”的思想,体现出一种虚怀若谷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这些包容的思想,使中国人以开阔的胸怀吸纳外来的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谦和、包容、博爱,这从中华民族以建立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就能看出来。可见,中华民族并不是攻击性强、征服欲强的民族,而是追求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民族,因此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崛起,只会让世界更和平稳定而不是更动乱。当今的中国,不但不会去威胁别国,反而会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为人类的和平进步贡献力量。

三、中华文明的精神决定了当代中国与他国和合共生的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强大,而这种尊严恰是来自于一个国家固有文明的精神支撑。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文明古国与大国,中国自古注重和维护着自身文明精神的表达和传播。历史上中华文化圈(包括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中的国家共同分享着中华文明,即使远离中华文明辐射区的国家也对中国文化表示钦佩和仰慕。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华文明精神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渠道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理念,使他国认识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精气神。正是中华文明持有的独特精神既没有造成中国对异质文化的排斥,更没有要刻意制造文化霸权,而是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巧妙地接受溶入其他文明,融入中华文明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造就的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宽容博大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文明能够不断补充能量,自我更新而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离开自己的文明精神的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和平发展用自己的文明积淀作为精神根基是历史的必然抉择,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多元世界里,通过自我更新以及与异质文化的交融、借鉴,必将随中国的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作者系兰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