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徐兆寿《荒原问道》:观照知识分子与时代命题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旭光 时间/2014-07-07 13:38:5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7月6日,甘肃作家徐兆寿新作《荒原问道》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该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读博期间所写,主旨意在探讨知识分子面对荒诞和空虚的现实遭遇到的精神危机,也是对其前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的整体性总结,想写一部“自己认可的书”。

徐兆寿推出《荒原问道》 观照知识分子与时代命题

作家徐兆寿

7月6日,甘肃作家徐兆寿新作《荒原问道》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该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读博期间所写,主旨意在探讨知识分子面对荒诞和空虚的现实遭遇到的精神危机,也是对其前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的整体性总结,想写一部“自己认可的书”。

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副教授邵燕君、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等针对《荒原问道》丰富的艺术特色、强烈观照历史与现实的主题及其复杂的写作风格进行了探讨。

中央党校教师、青年评论家丛治辰在主题报告中着眼于书中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荒原”意象、小说的虚实写法等角度对该书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通过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准确地诠释了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也使这部小说具备了足够的批判性。

青年评论家陈思、饶翔、徐刚也在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生张凡、孙海燕、范芊婀、彭超、龚自强、陈新榜等人也分别在会上发言。持续四个多钟头的研讨会十分热烈。

大家一致认为,徐兆寿通过《荒原问道》的写作,通过夏木、陈十三两代知识分子在几十年间的遭遇,及其在政治、商业、女人、欲望等之间的挣扎纠缠,勾勒了反右、文革、改革开放各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面貌,也能让读者从中读出大时代变迁带给个体的复杂况味。

对于与会者提到的甘肃在晚近以来几近文化凹地的现象,浸淫古典文献学二十余年的漆永祥教授从明清时期迄今的历史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甘肃立省以来一直是军事政治意义优先,和平年代往往会被忽视,所以会看到明清时甘肃没出过状元。漆永祥认为《荒原问道》对于西北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实,从中可以看到历史演变的草蛇灰线,历史似乎未曾远去,而困境也长久盘桓。

陈晓明认为徐兆寿在书中塑造的夏木等形象,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在大学之中传到授业解惑,却要到荒原之中去问道,这本身就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反讽。从而,这部书对于我们解读当下的精神价值的失落颇具分量。

据悉,徐兆寿从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写了大量的诗歌与小说,其中长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曾经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轰动。2002年,徐兆寿发表小说《非常日记》,这部小说因为“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的标签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此次他寻归荒原,叩问大道,《荒原问道》这部小说被评论家认为是其转型之作。

徐兆寿推出《荒原问道》 观照知识分子与时代命题

徐兆寿作品《荒原问道》

书籍信息:

书名:《荒原问道》

作者:徐兆寿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4月

ISBN 978-7-5063-7131-5

作者简介:徐兆寿,1968年生,凉州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作家,教授。出版有诗集《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麦穗之歌》,长篇小说《非常日记》、《生于1980》、《幻爱》,以及学术著作十余部。获全国畅销书奖、敦煌文艺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由于“反右派”斗争,好问先生和彭教授都被下放到叫双子沟的地方。又由于彭教授的死亡,使好问先生隐姓埋名,只能在河西寄人篱下,放羊、娶妻、生子。本想着在河西做个好医生的夏忠却因一场婚外情又被逼到生活和情感的悬崖绝壁。生活等着他的第二次选择。被迫无奈之下他又第二次参加高考,但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要上的大学恰好就是以前工作和被发配出去的学校。后来在留校上班过程中,他常常被莫名其妙的停课。纵观他的一生,总是生活在矛盾和荒诞之中。其中另一个主人公“我”也同样面对着荒诞和空虚的现实。如果说好问先生的荒诞主要是外因,事业的;而“我”的荒诞主要是内因,情感的。经过了十五岁时的生死师生恋之后,我再不相信真正的婚姻和爱情了。所以我把对人生和事业的困惑都撒在了对异性的探求上。前前后后十几次恋爱是对世界和人生无奈的另一种表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