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给甘肃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珍贵的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宝藏。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漠长河、戈壁绿洲、森林雪山、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石窟寺庙、长城岩画、宗教民俗、关隘遗址等人文景观,都是世世代代甘肃人民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自信自强、推陈出新、勇于担当的智慧结晶。
在消费主义风靡全球和全媒体时代的历史机遇下,甘肃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那么甘肃应如何提升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呢?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传播手段、方法和技巧,使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在省际间、地区间、国家间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融通、流动、扩散,进而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文化生产力,从而带动文化消费,拉动文化市场,激发文化活力。
然而,要想实现文化资源在整个传播流程中的良性循环,必须通过媒体包装、媒体展示、媒体文化、媒介叙事等传播手段才能实现文化产品全面、客观、公正的理想表达。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和媒体品牌包装文化产品,借助媒体精英的知名度、认知度、亲和力吸引消费者、投资商、广告主的注意力,进而将文化产品推销出去。如我们可以邀请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和主持人任志宏、水均益、李修平、朱军等,做客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中国甘肃网等我省主流媒体和网站,并且担任相关节目的解说员、播音员、评论员等。通过媒介精英的知名度,抓取文化产品在受众心目中留下的“印痕”,进而达到强有力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将甘肃文化产品的展示舞台,推送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浪网、搜狐网、优酷网等知名媒体和网站上来,借助知名媒体和网站的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传播范围的拓展和传播影响力的延深。
第二,汇总和挖掘我省优秀的文化资源,将其制作成戏剧戏曲、影视娱乐、新闻纪录片等文艺形态,并搬到舞台、荧屏、网络上予以表演、展示、播放。目前,我省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舞剧已经享誉全球,已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象征,为此我们可以利用敦煌文化的国际声誉,拍摄一些反映西域文化的人物传记、文物追踪、历史探秘等富有历史深邃感和神秘感的纪录片以及武侠动作影视剧等来拓展甘肃文化资源的产业链。如留下嘉峪关关城印记的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和洋溢甘肃风韵的贺岁影片《天下无贼》,以及古装悬疑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等优秀影视剧,让几代人记忆犹新。然而,我们甘肃这些相类似的优秀影视作品极少,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作品中凸显的甘肃印象已渐趋式微。鉴于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强与国内、国际影视集团的合作,加大精品创作力度,并将这些精品呈现到可听、可视、可见的传播载体上,实现其传播内容和价值的大众化、娱乐化、审美化。
第三,文化传播要想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必须使受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认同文化产品表达的主流价值,这是媒体提升文化吸引力和设置“文化议程”的关键按钮。近几年,我国在构建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国价值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如2009年11月亮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亚洲频道的“中国制造”形象宣传片,2010年1月在纽约时报广场展播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些宣传片受挫的原因就在于传播内容未能让受众在娱乐身心的同时获取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甘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让“甘肃精神”蕴藏的文化内核与“中国精神”、“世界精神”的核心内涵融于一脉,即在传播甘肃文化的同时,力争做到与传播区域受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保持高调契合,只有这样,受众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才能认同媒体表达中所提炼出的主流文化价值意蕴。
第四,媒体呈现甘肃印象,传播甘肃精神,必须讲究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在媒介化时代,受众喜欢听的不是你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说。唱好甘肃大戏,讲好甘肃故事,当好甘肃演员,做亮甘肃品牌,必须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载体优势和功能优势。我们甘肃不缺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缺少的是开发、挖掘、传播、衍伸文化产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借助媒体的功能和优势,恰恰是全媒体时代我省弥补做强、做实、做大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的不足的历史机遇。因此,我省文化产品要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必须谋求与国内国际主流媒体的合作,借助其他媒体机构和文化传播集团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来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实现文化资源与技术、资本、市场的联姻,进而做到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快速流通和强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