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思想之光的照耀——读徐兆寿《荒原问道》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侯川 时间/2014-08-26 15:02:5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失魂落魄的气息。在我看来,那“魂”那“魄”,就是“道”,即“荒原问道”的“道”。品读《荒原问道》,那诗性的语言,既提神,又明目。诗人写起小说来,那可真是具备了先天性的语言优势。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失魂落魄的气息。在我看来,那“魂”那“魄”,就是“道”,即“荒原问道”的“道”。品读《荒原问道》,那诗性的语言,既提神,又明目。诗人写起小说来,那可真是具备了先天性的语言优势。那抒情的笔调,弥漫的忧伤,让我一阵又一阵忘记了,是在读小说,还是在读诗。

小说作品中写知识分子,尤其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知识分子,最不好把握了,弄不好就会写成概念化、脸谱化的空壳式人物。徐兆寿的《荒原问道》塑造了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夏好问与陈子兴。这两个人物都写得真实饱满,有血有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人生命运、思想波折、情感历程,尤其是夏好问的坎坷人生、悲惨遭遇,作者从大处着眼,体察入微,写得一波三折,五味穿心。而且,我们若仔细体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互为注脚的。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大概可以把握我们民族在当代的思想、文化、教育及学术的发展概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还可以引起我们对民族思想文化甚或人类未来出路的深深思索。

陈子兴与黄美伦的恋爱,写得处处出乎意料,处处又在情理之中。在作者的笔下,陈子兴,那真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男,黄美伦,那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他们的恋爱,那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一颗懵懂少男的心,多幻想又痴情,稍稚嫩而坚定;一颗美丽少妇的心,智慧而善良,优雅且忧郁。黄美伦的失踪,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很深的思想意味。她的失踪,让陈子兴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失魂落魄的境地,以后也是谈一次恋爱,失败一次。这其实是有着很深的现实背景和社会根由的。在剧烈的社会大转型期,人们迅速地被物质化、消费化、娱乐化,名利观念至上,真爱、真情随之淡化甚至消失。我们透过黄美伦这一形象,不难看到社会变化的缩影,看到世态人心的演绎。

生活真实的土壤,一经情感之水的浇灌,文化之肥的滋养,思想之光的照耀,便会在文学作品中生长出如深树林如百花园般的美文佳构。《荒原问道》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成功之作。双子沟的各种生活场景、九州县的各种生活场景,还有西远、北京、上海的都市生活场景,基本上都写得既大气又细致,既真实可感,又感情强烈。地域、时代的特点,“荒原”的感觉,都体现得恰到好处。诸如大地、戈壁的久远、辽阔、宏大的气象、西远市黄河穿市而过的景象及牛肉面的味道、筒子楼宿舍里的方便面气息,等等,读来无不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若无丰富深厚的生活体验,断不能为也。

海德格尔说:“技术——工业文明时代自身隐藏着对自己的根基思之甚少的危险,且此一危险与日俱增:诗、艺术和沉思的思物已无法经验自主言说的真理,这些领域已被作践成支撑文明大工厂运转的空泛材料。他们原本自行宁静流淌着的言说在信息爆炸的驱逐下消失了,失去了他们古已有之的造形力量。”徐兆寿的《荒原问道》就是一部对“技术——工业文明时代”进行深切反思并进而深入思考“自己的根基”的长篇小说。这就不得不关涉到哲学的终极关怀的问题。作者通过夏好问、陈子兴、洪江、王思危等人物关于儒、道、佛、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夏好问、陈子兴的迷茫、困惑、思考、追寻,来暗示或揭示这一问题。换句话说,所谓“道”,也就是关于解决个人的人生困惑、人类的现实困境及人类未来出路的哲学及信仰思考。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小说的说教意味。事实上,作者在作品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他始终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诗意语言与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来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的,所以,我们读来既能感受到作品中处处洋溢的激情,也能随同作品中的人物一道呼吸和思考。

总之,徐兆寿的这部长篇小说,就语言结构、表现手法及思想内涵来说,实在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优秀之作。它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与思想冲击,是丰盈而深远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