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白烨访谈:文学变局中的文学批评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依依 时间/2015-07-16 22:54:5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白烨(1952~),汉族,陕西黄陵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留校任教;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司雯雯:白老师,我们都知道您是资深文学评论家,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您已经撰著了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10部文学评论著作。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您选择了文学评论这条道路,而不是成为一位诗人或作家?

白烨:我最初与文学结缘,是由于诗歌。那时候由中学直接回乡务农,读诗、写诗成为艰窘生活中的最大精神寄托。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上了大学之后。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学校的生活不大适合写诗,我自己又对文艺理论批评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就渐渐由评诗、评小说走上了文学评论的道路。

司雯雯:您曾经说过文学批评家都是散兵游勇,都在孤军奋战很难形成一个有力的批评队伍。但是我认为,批评是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形成一个队伍是否可行?

白烨: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是十足的散兵游勇。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个体性的精神劳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一定的合力。“队伍”是借用一个说法,目前来看,似乎是有一支批评的队伍,但实际上是各自为战,缺少分兵合作的整体性。

司雯雯:面对当前批评界内青黄不接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白烨:批评界的青黄不接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只能是大力发现和培养批评新人,包括年长的批评家花点气力帮带年轻的批评新人。但最为关键的,可能还是文学、文化的管理与领导部门要看到问题所在,危机所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多想办法,多做实事。

司雯雯:在众多80后批评家中,哪位的风格是您比较欣赏的?

白烨:“80后”批评家,高等学校有一部分,作协等文化机构有一部分。现在来看,他们都还在成长过程中,尚未完全成形。我关注过的,有大学里的杨庆祥,黄平、金理、杨晓帆,有作协等其他部们的岳雯,项静、金赫男、陈思、徐刚、周明全等。他们目前还未及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喜欢的,是那种感性地表达理性的批评。

司雯雯:您介意谈谈“韩白之争”吗?我认为“韩白之争”只是矛盾的一个激化点,您作为一位著名文学批评家,您如何看待批评家被批评?

白烨:“韩白之争”已经过去了八年多了,就不说了吧。批评家被批评,是常有的事情,有时是被同行批评,有时是被作家批评。批评本身就包含了批评与被批评,应该以平常心待之。

司雯雯:中国人有一项特性是不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批评和指责,来自同龄人的批评,您觉得会获得“80”后作者的信任吗?

白烨:不管是那一代的批评家,面对的对象都是作品,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信任,凭靠的是感觉的准确与批评的中肯,只要认真做到了,就会得到理解与信任。在评论与被评论的对应关系上,可能同代人之间更容易彼此走近和相互理解一些。

司雯雯:我最近拜读了《中国文化报》上刊登的您探讨当前文学面临的两个焦点问题的文章,您提到随着文学的不断变化,当下的文学场域,在文学观念上已近乎于“群雄争霸,诸侯割据”。传统文学与新文学观念统摄着不同的群体,并主导着他们的文学活动,从而使得整体的文学既走向分野和分化,呈现出多样与多元。这样的分流不会让两者渐行渐远?

白烨:事实上已经是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这种情形尤其突出。文学的多样化、多元化已是定势,现在需要的是不同的版块之间要进行交流,不同的观念要进行沟通,在良性互动中相互启迪和彼此促进。

司雯雯:您还提到联系文学领域的实际,应该在文学活动中建立起核心价值观,那么文学核心价值观标准应该如何制定?

白烨:从文学的角度看,我以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是处于核心层面的价值观。这应该是从古到今、从西到中,大多数人都较为认可的,共识更多的。应该以此作为认知文学的基准和判定写作的尺度。

司雯雯:面对日益崛起、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学,您认为传统文学应该如何应对?是默默发展还是另辟蹊径?

白烨:传统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需要在“互联网+”的总体思路之下,向新媒体借技借力,使传统文学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姿态。传统文学为自身元素所决定,有自己的发展路向,不必另辟什么蹊径。

司雯雯:您多次提到要深沉阅读,拒绝碎片化阅读。但是在快节奏的今天,“浅读”与不读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白烨:深读比浅读好,浅读比不读好。理由就是阅读是精神营养的汲取,不同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效果。我过去不大看好电子阅读,认为那只能叫“浏览”,不能叫“阅读”。但现在电子阅读越来越流行,我承认这也是阅读一种,当然是浅阅读,快阅读。我始终认为,这种阅读的实际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司雯雯:“圈子批评”是当下批评界出现的一种现象,他们互为团体,相互批评而生,把握着公众话语权,俨然一种新形势下的“把关人”,从而引导着公众的舆论倾向和思想路线,这种怪圈何以会出现?有何利弊?如何改善?

白烨:从文坛的日益分化来看,“圈子化”已是基本事实。文学批评自身也多囿于传统文学领域,是在一定圈子里的批评,也在一定的圈子里发生影响。现在是只有娱乐化的新闻事件才有可能穿透一定的圈子。你所说的现象,是指什么,不甚清楚,也许我是“圈中人”,对你说的怪圈没感觉。

司雯雯:请问您觉得当代文学是否和电影一样面临商业性与艺术性不能两全的尴尬境地?

白烨: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篇论文才能大致说清楚,就文学来看,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矛盾是隐性的,更多的时候是以高雅与通俗的矛盾表现出来,就这两者来看,也很难做到两全。但网络小说完全例外,较为流行的网络类型小说,基本做到了两相兼顾。这也只是个人感觉,没有很好地深入研究过。

司雯雯:请问您是否关注过我们传媒学院“非常道”微信平台中的“青年批评家访谈”这个专栏?您能给我们提些建议吗?

白烨:偶尔关注过,对这样的平台不是很熟悉。从我的角度看,可以多发一些批评新人的言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这样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也可以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作家简介

白烨(1952~),汉族,陕西黄陵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留校任教;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助理,文学所当代室主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代表作:《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批评的风采》、《赏雅鉴俗集》、《文学论争20年》、《热读与时评》、《演变与挑战》、《边看边说》等。

2003年起,主持院重点项目《中国文情报告》(又称《文学蓝皮书》),现已出版2003年——2014年卷。

(采访者:司雯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